孔子的内疚
作者:不详 时间:2006/9/28 18:42:19 来源:中国教育报转载 人气:968
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来到陈国与蔡国之间,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
有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下锅煮饭,饭快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很生气,但是他当时装作没看见,也没有去责问。
饭煮好后,颜回就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吧!”
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严厉地问:“为什么要先吃?”
颜回涨红脸,嗫嗫地说:“刚才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烟灰在锅里,有一些白饭染灰,丢了太可惜,所以挑起来自己先吃了,我不是故意先吃饭的。”
孔子听了,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观察错误感到十分内疚。
孔子之所以内疚,我想,是因为他在没有弄清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就怀疑起了自己的弟子。所幸的是孔子确实是位高人,在内心生气的情况下也没有去直接批评弟子。否则,那将给弟子颜回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
由此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想到了我们的孩子。我们清楚,孩子稚嫩的心灵,就像荷叶上的露珠一样非常晶莹可爱,但却十分脆弱,一不留神就会受伤。而在一个人的人生历程中,如果在孩提时代就受到了心灵的伤害,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是有消极影响的。所以,“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作为教师,我们要有孔子那样的修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对学生发火,都能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心灵,不让其受到伤害。当然,更理想的境界是,我们要力求避免“孔子那样的内疚”。
教育者需要有一个冷静的头脑。在任何事情发生时,冲动和暴躁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决断,只有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平和的心态,才能使事情圆满解决。打个比方来说,当你在雨后走路不小心衣服上沾了烂泥,你不能立刻去擦,如果立刻擦,会越擦越糟,最终难以收拾。你可以等衣服上的泥干了,再用刷子轻轻去刷,这样就很容易把泥刷干净了,并且还不会留下痕迹。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了突发事情,我们绝对不能急躁,必须冷静对待。要是等到大家都心平气和了,再去处理,那就一定是非常顺手的。
我们需要有一种倾听的习惯。人通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别人说话的时候,我们很少注意去听,因为我们常常急于做出反应,妄加判断,或者是以我们的思维定式琢磨他人的话。因而,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会错怪别人,产生内疚。
所以,我们更要努力改正这一错误,积极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不仅用耳朵去听,还要用眼睛和心去“听”;不仅要听清学生说的每一句话,还要注意他们说话的神态、语气;不仅要领会学生说话的意思,还要能听出他们说话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另外,我们还不能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存在,要将心比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换位思考,多用学生的眼睛去看世界,多以学生的感受去感受世界。
我们更需要有一颗宽容的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况是初涉人世的学生呢?他们犯错误是难免的、经常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轻易地对学生发火了,即使学生真的犯了错误,我们也不会去呵斥、去责怪了,而是会用宽容去呵护、去鼓励,使学生感觉到有一团燃烧的火在温暖自己的心灵,在点燃自己内心自信的火焰,从而就会增添努力奋进、积极向上的强大力量,渐渐地进入到成功的大门。这正如莎士比亚名剧中的台词所说:“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我们应该学会对别人表现宽容……”当然,宽容是一个人良好心理的外壳,它往往折射出人的处世的经验、待人的艺术和良好的修养。一个人的宽容之心,是需要吸收多方面的“营养”的,是需要长时间的主动修炼的。
总之,当我们有了一个冷静的头脑,有了一种善于倾听的习惯,有了一颗宽容的心,那么,我们就会时时处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学生的心灵就绝对不会因为我们的言行而受到伤害,教师也就完全可以避免“孔子那样的内疚”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