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泰:教育部决定2008年普通高考方案的实施意见
王斌泰: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
中国江苏网9月30日消息: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今天下午做客中国江苏网视频聊天室与网友就江苏08高考方案进行交流时首次透露,根据目前公示搜集的意见修改后的方案,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公示这么久,教育厅要召开会再研究,然后向教育部做正式的报告,由教育部决定什么时候实施。(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在这个爽凉的初秋的下午,我们一起探讨一个最近让大家情绪升温的话题:江苏省2008年普通高考方案。今天来到我们直播现场的嘉宾有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朱卫国、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陆志平。
08高考方案是根据江苏实际情况制定的
主持人:王厅长您好,在明年,2007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省区都比江苏省早一年实现新课改,为什么那么新课改高考方案都反响平稳,而江苏的这个“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多争议?是不是江苏的步子太大?
王斌泰:各个省的教育的情况不一样,教育的基础也不一样,2008年的高考方案是根据江苏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基于这个方向,我想很多的同学都很关注,这是一个好事,如果是不改革的,还是原来的一些方案,或者结合在原来的基础作一些修改补充,那么可能就没有很大的反响目前。但是我们主要是考虑高考的基础教育,过去很多人都认为,高考是一个指挥棒,我们一直想怎么发挥大作用,现在看是不可能的。今年这样我们就采取了一个新的思考方案,就是利用高考来实现我们如何接近这个高考方案。
现在全国都在要求政务公开,政务公开是适应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问题。高考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如果说把这个问题公布于群众,让群众来讨论,我想很多人是很关心的,我们公布以后,很多人给我们发来各各种意见。
主持人:有一个在线网友提问,他说,我是一名高二学生家长,以现有“3+2”江苏高考模式,孩子有把握进全省前1000名,但现在新方案学业水平测试,A等级全省有第50000名,那孩子可能就会以语数外投档的1分之差输给全省第50000名学生,那孩子可能就进不了清华、北大、南大、东大一些名校,这公平吗?
王斌泰:我认为这个想法有一点幼稚,不太可能,根据我们的分析,如果说在1000名以上的学生,他各门功课都非常优秀,他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如果这样他也不可能进入前1000名,所以,如果他能够进入前1000名,他都能够考到很好的成绩,所以这个想法不太成立。
主持人:还有一个东台市中学的刘华清老师问,他说,学校有一些逻辑思维很强、头脑灵活的考生,俗称为很聪明的学生,创作力都是通过物理、化学体现的,从分班也看出,一般成绩最好的学生都是选择物理、化学组合,这点在各个学校都有体现,而他们的语文、外语一般都不特别突出,仅仅通过学业水平测试的A不能形成差异、如果只按语数外这三门总分投档,这些学生不能象往年一样进一流高校的,会不会埋没一些头脑灵活的特长,以往的文科生获利?
王斌泰:一个是我们的高考方案,他是把三门考试的综合的成绩与学业水平测试等级的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进行考虑,所以他不单纯是化学的问题,这是一个误解,这个情况如果说三门成绩不是非常好,原来的物理化学比较好,好象是吃亏了,我们不能这样看,这个三门,语文数学外语,是给所有的学生最基础的要求,如果你的基础都学不好,不扎实,即使你物理化学成绩学的不错,上大学以后可能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巩固和提高。
主持人:还继续这个问题。就是说学业水平测试分等级的话,如果说有些著名院校想招一些特长生,他对选才的话,会不会产生一些困难,这个情况会不会在招生过程中产生,录取会有暗箱操作的情况的发生?
王斌泰:暗箱操作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学习物理化学这些成绩特别优秀的,能不能到一个好的学校,得到认可或者看重这个学生,那么我们在这个下面还有一些具体的操作的新的要求,对有些特长生,应当如何考虑。在我们划分等级要求上,虽然是划四级,但是我们还会有一些具体的细分。比如给一些A+,这样让高校看得更清楚点。我假设,我们在A里面可以有A+,A-等区分,这是我们还要继续讨论研究的问题,能使这个更加科学合理。
应试教育思想对新方案有点不适应
主持人:一个网友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物理是学科的带头学科,大家将重点注意力集中到语数外,尽管会考也考理化,但是已经很弱化了,可能会产生一种质变,是不是以后就暗示我们大学生就学好英语向外国学习,而不是搞自主创新?
王斌泰:这个可能性比较小,因为这样的理解是不准确的,我就是学物理的,我认为物理学科在整个的学科当中,只有一些基础学作用,但是我们并没有否定物理和化学的作用,还是很重要的。如果是不重要的,就不会列入高中的课程去,所以我们现在的方案设计是加强它不是削弱它,我也接触了一些高中的学生,高中的学生普遍都讲,这样要求对他们要求更高了,本来只要学一两门,对学校里的学生会有一些偏科性,所以对学生是一个全面的要求。
主持人:我们遇到很多报道说南京有些中学已经开始着手调整一些科目的设置了,重新洗牌以后,物理和化学就削弱了,语文数学和英语就加强了,有一个报纸讲,中国古代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重文章轻科技,是我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王斌泰:调整课时,我觉得是可能的,但是我觉得在方案出现之前,他盲目的调整,也是不行的。而且现在还是一个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他有点不适应的,他为了更快的适应,作一些调整,我觉得是可以的,也就是说,调整了以后,重视了语数外,其他就不重视了,是一个误解,我认为有很多问题是有一些误解。
主持人:下面的问题是问朱书记的,有些大学生问,高考是为中国选择人才,而不是为外国选拔,现在学英语大多数是为了考级,拿文凭,并没有拿到实际意义,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他根本不需要用到英语,他也要学英语,现在对英语的要求,可能已经超过了对我们母语的要求。学英语的好坏,并没有反应一个人的智商,他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把它放到与语数放到一样的位置合适吗?
朱卫国:高校选拔人才,应当是选拔基础素质比较高的人才,而外语作为基础学科,放在高考统考科目里面,是根据现在高中课程的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也根据高校选拔人才的情况来的,所以今后真正上了大学,走上工作岗位,外语用的程度,是个人发展的问题,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大学生个人基础的问题。
主持人:下面问陆处长,我们现在不谈外语的学习高度是否合理,但是在城市和乡村,外语的师资和条件都是很不平衡的,但是试卷是一样的,这样公平吗?
陆志平:外语的考试,刚才你说了,城里、农村是否因为教学条件的差异,影响他的英语成绩,我首先要讲的就是说我们农村也好,城市也好,我们使用的是同样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根据国家的课程标准,根据国家的课程方案,还是他的语文数学外语课程,根据国家的要求,比如我们的语文的要求是10个学分,数学也是10个学分,英语也是10个学分。而比如说物理化学等等他们的学分是6个学分。所以语数外作为核心课程,是同等的地位。所以把它放在高考的时候,也作为同样的地位来对待,应该说是合适的。至于学校有差异,我们不能简单拿城市农村来讲,有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需要我们用各种方法来推进教育改革。
主持人:那我们现在来谈一下性别差距,新方案出台后,市区某重点高中一位校长进行了一项统计分析,他按语、数、外三门课,对2006年高考成绩进行的冲击分析,结果发现,我市前100名考生中,女生增加了36%,前1000名考生中,女生增加了41%,前5000名考生中,女生增加了17%,从他的统计看,在新高考方案中,女生占得了优势,女生比男生更适合搞科学研究,您如何看待这项统计分析的结果?
王斌泰:我认为这个数据分析,依据不准,因为我们这些年对高考的档案从来没有机会公布,所以他取的这个数据,1000也好,500也好,他的数据是哪来的,第二个,这个怎么比,我不太清楚,所以我觉得这个依据不准。
主持人:下面我们来讲一下减负的问题,84年的奥运冠军卡尔刘易斯100米、200米、跳远和100米接力4块金牌,刘翔只参加110米,4项比一项,你能说刘翔训练的时间比刘易斯轻松吗?淮安师院附中的李老师说,86年,96年,到2006年乃至到2016年,只要有考试,学生就不敢放松,住校学生都是从5点40学到10点30,学业水平测试的科都是A才能加10分,真正用功的学生会放松吗?
王斌泰:对一个学生来说,有压力这是绝对的,一个学生在中学里要把每一个课程都学好,能够完成这个学业,他肯定是有压力的,没有压力他通过什么来好好学习呢?但是我们现在的高考方案不能简单的说是减少压力或者是增加压力。我想我们的方案是既要有全面发展,同时也要给他一个合理的方案设计,这就是我们怎么能够做到更加科学的方法,也是大家研究时间比较长的问题。我们目前的要求就是不偏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我们现在是逐步来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来完成,相对来要减轻。
主持人:有个网友说,王厅长怎么会说学数学学的好,学物理就能好呢?
王斌泰:不是我说,是我们前三年高考成绩做了一个分析,发现就是,外语和什么相关?学外语和数学的相关比语文更大一点。就是说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多数的情况下,外语不差,而相比之下,比学语文的外语要好一点。所以有些人讲,你三门学科,两门语言,一门数学不合理,我并不是说学了数学就物理好。
主持人:以前参加5门考试,稍微一门闪失一点,还可以让别的课程弥补一点,那现在只有3门,“拼搏”的“主战场”就完全集中在语数外三门,不容许一点点闪失,会不会考试时压力更大?
朱卫国:我们现在高考决不是只考三门,包括学业水平测试都要考虑进去的,压力的问题,有选拔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压力。我们现在的高考方案就是想通过这个的设计,把集中的压力分散,那刚才网民讲到刘翔的问题,我想如果他有四个项目集中在一天之内完成,他的压力也会很大,所以把四个项目分散到几个阶段,一年两年来攻一个项目,他的压力就减轻了,我是这么理解的。
主持人:下面提到一个问题,高考方案理应与中学的新课改相衔接、相匹配。然而,我们看到,高中阶段的八大学习领域116个必修学分中,列入三门高考统考的仅仅是两个领域30个学分——20个学分的“语言与文学”和10学分的“数学”——分别占领域的和必修分学的四分之一。而占总必修学分41.3%的两大领域“人文与社会”(17个学分)和“科学”(21个学分)均未进入文化统考,而安排在“学业水平测试。”的这样的设计更体现中学新课改的实际和重点所在,也难以起到指挥棒的作用,能受到“有利于中学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实效吗?
陆志平:高中新课程的学分安排,其实我刚才已经说了一些,这个110的毕业学分当中,还包括了社会实践,还包括了研究性学习,还包括了医术体育健康,还包括基础、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分,这些学分他是表示了他在高中阶段是一定要完成的课程,同时在考核这些课程的时候,在高考的整体方案中,是分解开来的。这个完整的方案,高考不是只考三门,刚才三门也不是只有20,语文10个数学10个外语10个,加上一些选修学分,他们的总学分就应该是有50几个。
王斌泰:我再补充一下,我们不能只看三门,如果说用点来说,我们的方案设立了一个点,三门统考,加上七门学业水平测试,再加上综合素质评价六个方面,就是16个点,实际上对一个学生是通过16个点全面的评价,所以16个点体现一个人要更加全面一点。
主持人:王厅长,为什么不干脆把语数外也分等级呢?
王斌泰:语数外分等级,就是对评价来说,分等级人们还不能完全接受,未来会不会,那可能还要进入实践以后,也不是说没有可能,现在我们是综合性的来看。
主持人:镇江网友说,镇江去年已经分了大文大理。
王斌泰:分大文大理的问题,我们国家在这20年间,中学都是文理分配,这就是过多的分配文理,后来很多的专家研究要进行高考制度的改革,因此在1997年,国家就出台了后来的3+X,那这个3就打破了以前的文理分配的问题。现在这个3就是基础,所以就打破了以前的大文大理的思想。经过这个思想的影响,很多的中学以文为主或者以理为主的现象是改变了。实际上我们江苏从03年实现3+2后就打破了这个现象,现在我们是在更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