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运用题的题型创新及复习策略

作者:宽城一中 高志军  时间:2006/11/6 22:49:0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868
  2004年夏季高考试题全国共有15套,其中第六大题(上海卷除外)——即语言运用题,可谓异彩纷呈,有很多形式新颖的题型出现。
  全国卷的四套题,都以对联的形式考了“仿用句式”这一考点,有两套题以拟一条公益广告词(分别是以“说普通话”和“公民义务献血”为内容)的形式考了“语言表达简明、得体”这一考点,有两套题以在各条信息之间加上一些衔接的话(一个是天气预报类,一个是新闻播报类)的形式考了“语言表达连贯”这一考点。
  在其它省市的第六大题中同样出现了很多新颖的题目。比如:北京卷的24题,“举出一个北京日常口语词语,并就其形象生动的特点作简要解说”;江苏卷的23题,“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形式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福建卷的24题,“‘神州五号’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请你以下列身份接受记者对此事的采访,谈自己的感想”;湖南卷的24题,“用饱含激情、简洁有力的语言,为‘青春万岁’大型文艺晚会的主持人写几句串台词,引出下面的节目”。这些新颖的题型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考察了语言运用中生动形象、简明、连贯、得体等能力。
  综观这些题目,其对知识的考察形式新颖,但其内容并不使我们感到陌生,相反我们感到十分熟悉十分亲切:对联,谁家都贴,年年都贴;广告词,电视上有,广告牌上有,广告墙上有,铺天盖地;信息播报,谁家电视都有二三十个台,几乎时时有;至于综艺晚会、记者采访,电视上的不说,没准大家就参与过。我们或目睹,或耳闻,或有参与体验,至少“没吃过肥猪肉,也见过肥猪跑”,一句话,那都是我们的生活啊!生活气息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扑面而来,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试卷!
  “知识+生活”,演绎出了诸多语言表达的新题好题,这很好地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充分体现了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对高中学生语文素养提出“开放的视野、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等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可以说,“知识+生活”的创新题型一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必将成为今后语言运用题的出题方向。为此,高三同学在语文复习中既要苦读圣贤书,又要多闻窗外事,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苦读圣贤书”在此就不说了,下面就“多闻窗外事”提几点建议:
  一、 忙里偷闲看看电视
  高三学习紧张,电视剧我们没工夫看,但很多节目我们还是很有必要看的,像新闻类节目、谈话类节目、益智类节目、综艺类节目等等,它们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鲜活素材,为我们展现全新的具有启示意义的理念,帮助我们开启思维,能调节我们紧张的大脑。其实,只要用心,所有节目都能成为我们学习语言的素材,广告腻歪人吧,可很多广告语是极具匠心的。这就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看电视适时适度,忙里偷闲,一天看半小时到一小时还是可以的;二是要有学习意识,不是为看电视而看电视,而是为学习语言、学习知识,延伸语文学习的空间。
  二、 见缝插针读读报刊
  长篇小说我们没时间看,但报纸杂志还是应该时常浏览的。如《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中国青年》《读者》等杂志我们应该多看看,见缝插针吧,课间几分钟,吃饭时间,睡前几分钟,我们都可以利用。
  三、 随时随地记记标语
  无论走在大街上,还是来到楼道里,无论进入广场,还是坐在教室,随时随地我们都可以见到大大小小的标语。生活中,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准备个小本子,把看到的记下来,印在脑海中,没准哪条,高考就能派上用场。如:2003年全国高考25题,改写提示语,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的23题,拟一条以“说普通话”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很多同学用现成的标语得了该题的满分。
  四、 一张一弛搞搞活动
  高三生活也不必是将紧张进行到底,班干部可以适当策划点活动,可以是小表演,可以是小竞赛,可以是社会公益活动,可以是学法交流活动,也可以是加强班级民主建设的活动、促进学风进一步浓郁的活动等等。组织者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参与者在活动中也会受益非浅。
  用新语文课程标准里的一句话结束本文:“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