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农民工子女成新文盲
作者:本报记者 董月玲 时间:2006/11/8 6:45:19 来源:中国青年报转载 人气:914
事态严重:房子一拆,一千多名师生无处容身,学校就得停课关门。易本耀紧急开会,讨论了几个办法:1、停课,但停的时间太长,家长会担心;2、宣布解散退费,可这么多孩子一下去哪儿上学;3、继续找地儿、求人、想办法。
易本耀把全体老师集中到操场上告知:学校扛不住了,咱们这个院子明天就要拆迁了,明天开始停课,给学生家长写的通知正在打印。星期一到星期五停课放假。随即,老师四散而去,到教室通知学生。
在一间低年级教室里,老师无奈地告知实情,几个男孩先后站起来问:学校搬哪儿?上学有车接车送吗?是不是自己掏钱坐车呵?
一个高年级老师通知过后,学生无人提问,一块唱起了歌:“这些年/一个人/风也过雨也走/有过泪有过错/还记得坚持什么/真爱过才会懂/会寂寞会回首/终有梦终有我在心中……”歌声越唱越小,最后顿住。女生开始哭,男生则趴在桌子上,教室里一片静寂。
拆迁如期开始,学校被断水断电,桌椅被搬到院子里,房子拆得乱七八糟,残垣断壁,校园一片狼藉。周一能不能找到校舍,打工子弟学校还能否继续办下去?
正在风雨飘摇之际,易本耀失踪了,连李素梅也联系不上他。
两天后,易本耀才出现。他去了海淀区政府和区教委,请求区领导帮助。“我就在领导办公室门口等,厚着脸皮,实在没办法了。”经过有关部门的协调,将闲置的紫竹院小学,借给打工子弟学校中转用。
刚拿到钥匙,易本耀就迫不及待去扫院子,全体老师去清扫教室,整整清理了两天。然后周密地安排一千多号学生的迁移,准备了两辆大公共汽车,周一一早,接学生上学。
学生到校上课了,但易本耀却受到众多家长的围攻,他们对孩子跑远路,坐车上学担心,对学校也不放心了。
被团团围住的易本耀急了,大声讲道:
“各位家长,我易本耀奋斗了十年,追求的就一条,不像有人想像的我在那挣钱。一学期300块(学费),赚什么钱?北京市的人均教育成本是2600块,咱们才300块钱,赚什么钱?不是公办学校咱孩子进不去吗?不是还没有无条件地敞开大门吗?不是没有把我们容纳进去吗?如果把公办学校大门敞开了,让我们都能走进去,都能在经济上承受得起,我们办这个学校何用?我们为什么非要办呢?不就是为了救急吗!
“10年前办这所学校,当时的孩子如果6岁的话,今年就16岁了。如果等政府来解决,他已经从一个儿童长成少年了,那不耽误了一代人吗?
“现在,咱们学校审批了,取得了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书,受到了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许可,咱们这个校园就是海淀区政府给我们找的,而且在我们这个过渡阶段,免费使用。你们难、孩子难、学校也难。咱们就为了一个目标,让孩子受到教育,让他们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不再重蹈你们的覆辙。”
“北京孩子在里头上学就合法,打工子弟在里头上学就非法,就封门!”
看到报纸上刊登行知打工子弟学校搬来搬去的报道,北京丰台区的一些学校找到易本耀,邀请他合作办学。“像丰台成人中专,没生源,30亩校园闲置。学校不创收,就不能给老师发工资。只要有地方,我们一招生就满。”易本耀在丰台有了四所校园,1800多名学生。但学校都未被批准,属于非法。“我们申请,可他们不批呵!那会儿,丰台区没批准一所。”
办学没多久,就被取缔。易本耀称学校被取缔的经历,带来的伤痛,他一辈子都忘不掉。
“丰台区教委、司法局、卫生局的等等,一来好几十号人。警察也来了,我们哪能对付得了呵。当场宣布取缔通告后,警察把我们全控制起来,连厕所也不能上。然后,打开大门,让施工队进来,他们拉着砖头、沙子、水泥,把所有教室、办公室、宿舍、食堂的门全用砖头封上,垒不住的用电焊焊死。有个干活的民工说:封孩子的学校,让我们干这缺德事,这校园多好呵。”
“你想,中专校园环境能不好吗?比我们现在的校园还好。北京孩子在里头上学就合法,打工子弟在里头上学就非法,就封门!”
同一天,易本耀在丰台的三个教学点全被封掉。
“唉呀,刻骨铭心,铭心刻骨啊!”他不再说话,闷头抽烟。易本耀今年45岁,早就有小孩喊他“老爷爷”了。
现在,易本耀的三处教学点都在海淀区,分别位于八里庄街道的五路居村,四季青镇的双槐树村、龚村。双槐树村2号为主校园,是被批准的。
今年7月4日,易本耀接到通知,五路居教学点将被撤并。7月12日,北京市政府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未经批准流动人员自办学校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尽快清理整顿未经批准流动人员自办学校。
易本耀说:“在全市范围内取缔打工子弟学校,这还是十几年来的头一次。以前只有丰台区干过,三次累计取缔了79所打工子弟学校。”
要被撤并的五路居教学点,全是低年级的小学生,200多个孩子。“因为孩子太小,所以没有像高年级学生那样,很容易被安置到另两处教学点上学。”
易本耀通知家长:愿意去双槐树校园上学的,学校组织班车接送;不愿去的,学校可以退学费;联系公办学校就近上学,如果公办学校不接收,可以给教委打电话。
当天,教委就接到几十个电话,他们把易本耀叫去:“你要想办法把学生安置好。”易本耀答:我安置去双槐树,可家长们嫌远,不放心小孩,不去;退费又不干;安排进公办学校,我哪有这个权利。
家长们情绪很大,非要孩子就近读书,“无奈,学校现在还上着课,到寒假一定撤并。”
社会上有人议论:打工子弟学校条件那么差,取缔了,让小孩去公办学校读书,你们咋就不去哩?这是应该感恩的事情呵!还闹啥闹哩?
对此,易本耀了解到的家长有这样几种态度:一是想去公办学校,但怕人家不收咱孩子;二是不想去,没那钱,也办不齐“五证”。所谓五证是:身份证、暂住证、务工证、孩子在老家无人监护证明、现居住地证明。五证齐了,到暂住地所在的街道或乡镇教育科,办理同意借读批准书,然后再到附近的公办学校联系。接收与否由公办学校决定。
“其中务工证最难办,这是由政府劳动部门颁发的正规的就业证明,像中关村那些白领打工者可能好办些,我们的学生家长,干的都是最低端的活,脏、累、苦、险,像种菜卖菜、收破烂、打扫卫生、掏下水道、在早市上摆个小摊等等。这些人,能办下务工证?掏钱又掏不起,以前,进差一点的公办学校,每年交纳2000块赞助费、480块钱的借读费,好一点的学校一次性交纳1.2万,最好的交纳3万,不同的学校收费标准不同。不是他们不想进公办学校,而是怕进不去,瞎耽误功夫呵。现在明令禁止乱收费了,家长们还是不送孩子去公办学校,可能是心里没底。”
再有一类家长担心孩子受歧视,自己进城打工,受到城里人的另眼看待,不想再让自己的孩子过早地承受心理压力。“待在打工子弟学校,说得难听点,就像是一窝耗子,谁也别嫌弃谁,连老师也是外地人。但到了公办学校,界线分明,甚至被喊作‘借读生’、‘老外地’。即使别人不歧视,孩子心里也自卑。好比一只外地鸟飞进一片林子,里头全是本地鸟,它会心怯,感到孤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