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内容与文学形式的关系——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题材的报告文学或散文的思考
作者:佚名 时间:2006/12/4 23:25:1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516
一首诗、一篇散文、一部小说或一出戏,总是抒写着某种思想、感情和描述着某些人、某件事,表达着一定的生活内容;而这些内容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们在语言、体裁、结构和表现方法上各不相同。
辩证唯物主义中,任何事物都有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文学作品也不例外。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由内容与形式组成,文学作品的内容,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通过相应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作品的形式,就是为具体准确地表现作品的内容服务的。别林斯基说:“如果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它必和内容紧密地联系着,你要想把它从内容分出来,那就意味消灭了内容; 反过来也一样:你要想把内容从形式分出来,那就等于消灭了形式。”正是说明了两者是构成文学作品不可分开的统一因素。
具体来说,文学内容包括了题材和主题等;文学形式则包括结构、语言、体裁。内容与形式两者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产生文学作品的灵魂,而文学形式则是文学作品的血肉和骨架,共同构成一个有机实体。缺少了灵魂,文学作品便如行尸走肉,没有多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反过来,灵魂失去寄托自己的坚实的血肉和骨架,也同样无法被世人所识,更加无从理解。
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并非平行,两者之间,文学内容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首先,从创作过程看,总是先有了一定的内容,然后才有用来表现这种内容的艺术形式。写作者先是对自然中客观存在有所感受和反馈,产生想要表达的现象及人物的要求,然后才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把这些生活画面或人物形象组织起来,赋予一定的形式,构成了文学作品。作家在创作时所采用的艺术形式,不是任意决定,而是有其客观根据的。一个作家采取哪一种艺术形式,除了受到他本人的思想、习惯等影响外,主要是由作品的内容所决定。
其次,文学形式虽由文学内容决定,却在支撑内容的过程中给与其或积极或消极的反作用。因此,文学形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文学内容的表达效果。从文学创作本身看,完美的、适合于内容的形式,不仅有利于作品内容的充分表现,而且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反之,粗糙的、低劣的、不适合于内容的形式,必然妨碍作品内容的表达,削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势必要损害作品思想内容的表达。
举例来说,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革命期里,表现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工农兵群众的斗争生活,创造工农兵群众的光辉形象,就成为时代和人民向革命作家提出的迫切要求。长征可以说是当时反映革命情况,也是意义深远的工农红军的重大军事活动。为达到对长征途中工农红军历经的种种艰险和困苦的真实感,鼓舞人民群众斗志,最大反映和宣传的目的,词藻过于优美华丽的散文及诗歌或者虚构性极强的小说,又或者意识流作品看来都不是能符合的文学形式。
再来看报告文学,不同于对于具有高度审美要求的纯文学作品,它更重要的是表达事件发生时的真实状况和发展脉络,呈现的情景及人物不是虚无缥缈而是实实在在的就在身边存在和发生,通俗易懂,且具一定程度的审美趣味,使人在接受新闻纪实性的同时也感受着些许的文学性成分,容易被更多的群众所接受。报告文学这样融新闻性、文学性的形式是呈现给群众当时可歌可泣的事迹,各种各样艰巨而平凡的劳动,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以及踏实苦干的普通劳动者最妥帖恰切的形式。
例如,分析。语言 结构 体裁。。。如果采取抒写小家情怀的 华丽优美的描写。或者娱乐性的过于虚构文字方式
物产极为丰富的现代社会下,文学作品也随着物质文化的迅速发展不断变化,对于文学内容与文学形式关系的探讨在这个欲求创新的时代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一些写作者努力寻求着新角度想要揭示社会和整个世界深层意义所在,却忽视了艺术形式的锤炼与提高,也必然不可能具有强烈的感染人、影响人的力量。另一方面,一些写作者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怪,晦涩难懂,忽视文学作品里对内容的重要要求。要知道,任何一部好的、成功的文学作品都是缺其一不可的。
进行了文学内容与文学形式的关系的探讨,不难看出,想要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既要不断探索充实深广的内容,同时也要找到最适合表达内容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这样,文学作品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的体现和发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