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歌手与哲人

作者:不详  时间:2006/12/18 12:22:1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931
  20世纪初期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政治上遭受压迫,经济上受到剥削,使这个古老国家的人民陷入贫穷、愚昧之中。为了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两位伟人应运而生了。一位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另外一位就是印度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 
  泰戈尔多才多艺,才华超人。既是作品浩繁的文学艺术大师、学识渊博的哲人、成就卓著的社会活动家,也是锐意革新的教育家。他一生所有的贡献,不但在印度历史上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而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泰戈尔在印度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他最突出的天才的表现,恐怕就是他惊人的创作量了。他12岁开始写诗,在60余年的笔耕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诗歌上千首,歌词1200余首,并为其中大多数歌词谱了曲; 中长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200多篇,戏剧38部,还有许多有关哲学、文学、政治的论文及回忆录、书简、游记等;此外还创作了2700余幅画。他给印度和世界留下了一笔异常丰富的文化遗产。 
  1913年,“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篇;这些诗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并且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便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泰戈尔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该处度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最高荣誉,成为第一个获得这项殊荣的亚洲作家。漫长的55年后,日本的川端康成长又一次夺取这一桂冠。泰戈尔因此而蜚声世界。 
  他的诗歌体裁和题材丰富多彩,清新隽永;小说格调新颖、感染力强;戏剧种类繁多,富于哲理意味;歌曲或哀婉缠绵、或威武雄壮,不拘一格。在人们的印象中,泰戈尔是以伟大的“歌手与哲人”的双重身份出现的。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西孟加拉的加尔各答,1861年5月7日,罗宾德拉纳特诞生在那里。
  泰戈尔世家和拉比的童年 
  泰戈尔家庭原姓塔克尔(孟加拉人的尊称,意为“圣”),泰戈尔是它的英文变称。罗宾德拉纳特的祖父德瓦卡纳特“王子”。同时他也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化名流,当时许多进步人士的改革运动都得到他有力的支持。
  这位“王子”的继承人德本德拉纳特不同于父亲的热衷社交,他性格内省慎思,潜心于哲学和宗教著作的研究。他兼具三种不同的气质:对宗教的笃信,对艺术的敏感,对实际工作的精明善断。对名气更大的儿子,他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他的温文尔雅、尊贵大方, 博得了“玛哈希”(意为“大圣人”)的美称。 
  德本德拉纳特有个庞大的家庭。他拥有15个子女。女儿婚后,女婿也长住于他家的。此外,还有一些亲戚和众多仆从。子女匀是在充分的自由和严格的家教、对宗教的虔敬与对美妙生活的享受紧密结合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个家庭继承了父亲所热爱的印度文化传统,又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常举行哲学和宗教讨论会、诗歌朗诵会,经常演戏, 还有不时安排的音乐会。 著名诗人、演员、音乐家和学者常常成为座上客。“玛哈希”让子女们自由发展各自的特长,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而不加限制,态度极开明。罗宾德拉特就降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在他的性格形成时期,从这个环境中饱吸了智慧和美的养份,“印度文艺复兴的急流潮涌从他的四周澎湃而过”。    
  由于是父母最小的儿子,被大家昵称为“拉比”的罗宾德拉纳特成为每个家庭成员钟爱的对象。但他并不受互溺爱,恰恰相反,这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十分简朴。鞋子和袜子要在儿女们长到10岁时才按宗教法规批准穿用。拉比在中尔答进过4所学校, 但他都不喜欢。他厌恶那种无视个性的教育制度,厌恶远离自然的、牢笼般的教室,对教师的敌意态度和野蛮体罚更不能容忍。他喜欢的是校外的花园、池塘、春天和白云。后来他还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院和在孟加拉学院读书,但都没有完成学业。他后来致力于教育革新,与此不无关系。 
  相形之下,他的家庭给他的熏陶是极明显的。拉比丰富的历史、文学和科学知识都源自于父兄。泰戈尔家族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和复兴孟加冬天文艺具有很大贡献。长史德威金德拉纳特才华出众,是诗人和哲学家,曾向印度介绍西方哲学。另一位史长萨迪延德拉纳特是进入英属印度行政机构的第一个印度人,懂多种语言,翻译出版了许多梵文和孟加拉文古典著作。姐姐斯瓦纳库玛丽是第一位用孟加拉文写小说的女作家。五哥乔蒂林德拉纳特成为一位音乐家、戏剧家、诗人和新闻记者。他长拉比13岁,对拉比的才干十分赏识并予以鼓励,还通过创办文学杂志《婆罗蒂月刊》直接引导拉比走上文坛。 
  另外,乔蒂林德拉纳特的妻子卡丹巴丽•黛薇,是一位丰姿绰约、优雅宽厚的女性。她在拉比身上倾注了深深的爱,给他布置出一个精美优雅的环境。她几乎成了拉比理想中的人物,两人之间有一种罗曼蒂克的眷恋。拉比就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度过一生中最愉快安适的日子。
  这是他的思想及创作发展中极重要的时期,长篇小说《圣哲国王》即完成于这个时期,后来改编为著名的剧本--《牺牲》。泰戈尔开始在伟大的事物和渺小的事物之间寻找平等,并相信伟大的博爱精神可以使灵魂获得永恒的自由。他1912年发表的《回忆录》中,认为这一时期的作品“梦幻多于现实”。 
  1886年发表的诗集《刚与柔》,标志着泰戈尔不再沉湎于灵魂的探索,已开始直面现实的人生。他描写世俗的爱情、童年的真纯和母性的慈爱。形式上,他突破了传统诗歌的严整格律,结合民歌“宣拉体”, 形成一种清新、质朴的散文诗。 《海浪》、《传道者》等收在《心中的向往》等集子中的作品,纯属他的成熟之作。 
  1889年开始,泰戈尔在印度和欧洲度过了一段旅游生活。回到印度后,他去照管在希勒达的庄园。住在船上,沿巴德玛河漫游,这种水上生活使他产生了一种摆脱一切牵制的流动感。他能够全力地写作了。 90年代是泰戈尔创作的旺盛时期,1894——1900年, 他出版了四部重要的诗集:《金帆船》、《缤纷集》、《收获集》和《薇思集》,还有一些剧本和论文。而且这一时期他积极对与社会活动,例如营救民主运动领袖洛克马尼亚•泰拉克撰文抨击政府颁布的煽动性法案。 
  泰戈尔以一部宗教诗集《奉献集》迎来了20世纪。同年(1901年),他在尚迪尼坦克创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后来成为他教育革新的基地。 
  1905年,英国政府决定实行分裂孟加拉的政策。这一决定引起了强烈反对,接着便掀起了抵制英货运动。作为梵社的主要成员,泰戈尔积极投入这一运动。他在许多分开集会上发表演说。他谱写的爱国歌曲响彻四方。他的创作精力也在空前的旺盛,写了许多爱国诗篇,还有剧作《国王》、《邮局》、《顽固堡垒》等。泰戈尔最出色的长篇小说《戈拉》也于此时问世了,这是一部可以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媲美的杰作。他的两首最著名的歌曲《印度的历程》和《印度的命运之神》被广泛传唱。后者后来定为印度国歌。当在,从泰戈尔享有世界性诗人的声誉这一点看,这一时期他最辉煌的成就是1911年结集出版的《吉檀迦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