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歌手与哲人
作者:不详 时间:2006/12/18 12:22:1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950
1912年,泰戈尔在人们的热烈祝贺和爱戴中度过50华诞。在他第二次访英期间,其诗歌选集的英文自译本以《吉檀迦利》为名出版了。随后他离英访美,他的作品在那里也受到欢迎,《吉擅迦利》中的6首发表于芝加哥《诗歌》杂志。
1913年,泰戈尔第三次访问英国,这时他已是英国文学界的知名人士了。他的朋友把《吉檀迦利》书稿送给名诗人叶芝过目,叶芝读后拍案叫绝,亲自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序言。叶芝把书转给摩尔,后者从英国向斯德哥尔摩发出了推荐泰戈尔获诺贝尔奖的信。
这一年角逐诺贝尔文学奖的欧洲作家有20多人,如英国的哈代、意大利的黛莱达、德国推荐的法国法朗士等人,无一不是赫赫有名的我物。来自地救另一端的诗人显得身只力单。便是在瑞典文学院中,好几位院士拿出很有份量的报告盛赞泰戈尔,并对他的作品做了全面介绍。学院成员纷纷阅读《吉檀迦利》,无不为其深邃的优美的韵律所折服。委员会以12:1 的绝对多数选出泰戈尔,获得学院通过。11月,泰戈尔获得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而当他收到电报时,他刚刚带领学生远足归来,漫不经心地把它塞入口袋。经邮差提醒,他才发现这是个令人惊喜的消息。
印度把这次授奖作为前此未有的国家荣誉而举国庆贺。虽然有些西方报纸抱怨评奖委员会把这份荣誉授予一个“名字非常拗口的、不见经传的亚洲人”,但多数人却对这次授奖极为满意,认为它预示着在西方文化交流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由于路途遥远,泰戈尔未能亲自出席颁奖典礼。他回电说:“我恳切地向瑞典文学院表示对那宽大的了解的感谢与领受;这了解将远的拉近了,也使陌生人成为兄弟。”1921年,他亲访瑞典,被当作"东方圣人"而受到极热情的欢迎。国王古斯塔夫亲聆他的讲演。
访英归来后,泰戈尔的创作进入又一个高峰期。并且对社会活动更加关注。
尚迪尼克坦生活场景
获奖而归的泰戈尔,已被公认为印度现代文化史中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喜欢回到尚迪尼克坦,回到可爱的学生中去。在他创办的这个著名的教育中心,制定有教无类的制度,从印度和世界各地聘请作家、艺术家和学者在任教,有东方“国际大学”之誉。他把自己获得的全部诺贝尔奖金及讲学、戏剧演出的收入都倾注于学校的建设。由于西方的宣传和人们的误解,泰戈尔在不少人心目中成了一位神秘的诗哲:住在世外桃源般的林中茅庵里,用诗歌为神编纳美丽的花环,独善其身。事实上,他总是一再中断自己平静的生活,用他强有力的声音支持一切正义事业。泰戈尔是最早领会圣雄甘地非暴力主义主张的意义并予以支持的人。
1913年,甘地尚未广为人知,泰戈尔就向他发出贺电,对他在南非进行的反种族主义斗争表示敬意。两年后甘地派弟子到尚迪尼克坦学习,接着又亲自造访。为纪念这次访问, 每年3月10日在尚迪尼克坦都要举行“甘地日”庆祝活动。1920年以后,甘地在印度政治舞台上占据支配地位,在若干问题上,甘地与泰戈尔意见相左,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友谊。泰戈尔对英国越来越丧失信心,他声明放弃英国政府授予他的爵士称号,以抗议其“分治”和屠杀政策。他在各种场合力陈加强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团结的极端必要性。
1919年,应罗曼•罗兰之邀,他在《人类精神独立宣言》上签名,号召人们为消除偏见而斗争。泰戈尔曾一度受墨索里尼的欺骗,但认清其面目后旋即支持受迫害者而挟击法西斯。在逝世前数月,他写下论文《文明的危机》,控诉“西方文明”:“我放眼四望,看见灿烂文化的一个支离破碎的遗迹……但我不会因此而去犯对人类失去信心的严重错误。正相反,我要向前看,在这场大乱之后去揭开历史的新的一页。”
尽管对国际、国几事务密切关注,泰戈尔的主要兴存仍在文化领域。诗集《颂歌》、《边缘集》,中长篇小说《家庭与世界》、《两姐妹》, 剧本《红夹竹桃》、《纸牌王国》, 大量歌曲、绘画等等,都是他晚年的作品。他的创作精力不减当年,并继续对新鲜事物热情追求。
度过78个寒暑后,泰戈尔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战争和悲剧、社会的动荡不安,给他敏感的精神带来莫大的痛苦。1940年2月,圣雄甘地夫妇访问尚迪尼克坦,与泰戈尔最后一次会晤。
1941 年5月, 全世界都向他祝贺80大寿, 而这位伟大的歌手与哲人已被病痛折磨得无法工作。在上手术台前,他口授了最后一首诗。
1941年8月7日午后,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祖宅里平静地离开人世。送葬队伍迤逦而行,成千上万的人加入送葬的行 列。 当火焰千腾时,无边无际的人海突然被一种奇迹般的肃穆气氛所笼罩。
印度文学王冠上的明珠
谈到泰戈尔文学上的成就,人们首先会想到他的诗歌。的确,他的诗歌作品在技巧和主题上表现出的天才的多样性是令人无比钦佩的。其中最著名的有《吉檀迦利》、《园丁集》、《飞鸟集》、《新月集》等。他的孟加拉文诗集有近50部,而《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等英文译作,也使他成为英语诗歌的大师。他诗歌中表现出的完美性、和谐性、古典性等都使他的诗显得异彩闪耀、博大精深。
《晨歌》出版于1883年。此前的诗歌多属习作。但在《野花》、《诗人的故事》里却预示了他伟大的未来。这些用"夸张的感情写成的"诗歌显示出雪莱和迦梨陀娑的影响。而在《晨歌》、《刚与柔》等诗集中,诗人的才华迅速成熟,歌颂着他重新发现了的世界。从《心中的向往》、《金帆船》到《微思集》、《奉献集》,泰戈尔的才华纵横驰骋,创造了许多闪光的诗章。而另一方面,诗中的哲理意味和宗教虔敬情绪也越来越浓厚。我们来看一看《渡船》中的句子:
“想回家的人们踏上了归途,
想渡河的人们到达了彼岸,
但是还有一些人却呆在中流;
既没有到家也没有到达目的地,
呵!白昼正在消逝,
谁将会召唤他们?”
这里不是已经表现出了诗人对无限、对“神”的某种向往之情吗?
现在我们来看《吉檀迦利》(《奉献曲》),这部作品让世界认识了泰戈尔。它的英译本中也选入了《奉献集》、《渡船》等集中的佳作。诗人仍在不断追求,集中大多数诗歌写出了这种甜蜜的忧伤。西方读者看到了这样一位诗人--他既具有儿童的纯真,又具有圣徒的高洁。读到了这样一中诗集,"就像饮了一口清澈凉爽的泉水",泰戈尔自然而然到受到热烈欢迎。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