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之行的一点感想

作者:南京 李 敏  时间:2006/12/22 19:12:2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36
  11月30日,我们抵达扬州开始为期一天半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教科书师资培训活动”。本次活动首先安排了扬大附中潘娟老师开设《唐诗宋词选读》模块的《李杜比较》,潘劲秋老师开设《〈史记〉选读》模块的《孔子世家》;两位老师的观摩课后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原扬大附中校校长黄正瑶作《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模块教学的若干问题》的报告以及教材编委王栋生、曹勇军、徐志伟、黄厚江、朱德勇作有关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教材各模块编写意图及教学建议的讲座。
  潘娟老师开设《唐诗宋词选读》模块的《李杜比较》,分别从生平用世、诗歌风格、各擅专场、承继影响展开讨论。学生从“仙与圣”、“诗歌风格”、“时代不同、境遇不同、所受思想影响不同、用世追求不同”等角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潘劲秋老师开设《〈史记〉选读》模块的《孔子世家》则从“仁者无敌”、“至圣先师”等角度展开讨论,学生反应踊跃、参与积极,其知识的涉猎极其广泛,甚至大大超过老师。古人云:“十年一觉扬州梦”,可我觉得扬州一日让我们从梦中惊醒。会上曹勇军老师曾说,“教完《〈史记〉选读》,自己就成了半个《史记》专家了”,可听完公开课和讲座,我深切地体会到一个词——“紧迫”。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两段教导:
  “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该比他在课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出最重要的来讲。课堂上的思想和语言就不知不觉地针对学生而产生的,免得让学生受教师“创作痛苦的折磨。”
  “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语文新教材,分必修和选修,课文的篇目比旧教材大大增加。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是减轻学生的负担,那么,语文课文篇目的增加,如何与上述指导方针相协调而自圆其说呢?“新课改”告诉我们,这些课文,有些可以不教,让学生自学,这样,学习负担就不会比旧教材加重。但是,让学生自学,只是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并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课文多教几篇,少教几篇,对于三年以后的语文新高考来说,是无所谓的,但对于阶段性学习评价,也就是平时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来说,就很有所谓了,你这几篇不教,他那几篇不教,考试怎么出题?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课文全教,学生的负担比新课改以前重了。教师要在同样一学期的时间教比以前多的课文,课时安排也成了大难题。而且对于选修课的内容,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有几位老师对这些选修的内容有过专门的研究呢?学生选修开始,老师备课开始,结果会怎样呢?那必然是洗一节啃一节,缺少全局观念,甚至有可能学生涉及到的内容,老师都不清楚。这无疑是选修课教学发展的桎梏。
  新时代要求教师积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下角色转换,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而新课改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契机,停留在原有的知识储备水平上,他将最终被淘汰。我们强烈地意识到,时不我待,从现在起,要提早进入选修教材课程,和其他老师一起尽早研究选修内容,这样才有充裕的时间广泛收集材料,充分阅读;内容上分工协作:一人负责一块,各个击破,资源共享。最终集合全组合力,攻克选修难题。
  随着整体课文数量的增加,新教材里文言文课文的篇目也增加了,对此,新课改体系的指导思想是,这些文言文课文,其中一部分的要求可以降低,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每一字每一句都给学生讲解清楚,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自学。但是,这个要求,一碰到上述阶段性考试,就行不通了。比方你说这篇文言文课文不重要,这次月考就只考其中一个字的解释怎么办;而为了保证得到你考的这一个字的那道题目的分数,学生就得把这篇课文的每一个字的解释都掌握才行。学习负担怎么可能减轻呢?所以教学中应该从小巧的角度切入。比如选择李杜诗歌或是题材选择或是意象捕捉或是抒情方式或是语言特点的相异点,选择孔子或作为至圣或作为先师,作深入研究。曹勇军老师在随后的报告中谈到了这个问题,他围绕《〈史记〉选读》的教学,举例说在研读“淮阴侯列传”时,针对传记中多次写韩信水战的史实,就可以用“韩信与水战”为专题引导学生阅读研究。这就是一个小巧的切口。比较而言,这种方式布点多,用时少,易于激发学生兴趣。
  所以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一专题聚拢选修文本中的经典语句或者段落,在精析咀嚼的基础上通过诵读牢记于心,这些有价值的好东西自然在胸中“发酵”,润物无声地熏陶着学生的身心,语文素养自然会潜滋暗长。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