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刚为柔,销魂断肠 ——辛弃疾《摸鱼儿》赏析
作者:河北魏县第一中学 张晓耕 时间:2007/1/10 19:42:2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214
摸鱼儿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上片先从惜春写起:如今已是暮春天气,哪里还能经得起几次风雨的吹打淋湿啊!眼看着春天就这样匆匆忙忙地离去。本是表达对春天逝去的无限惋惜之情,这里却用“更能消”三字,正话反说,很有笔力。“惜春长怕花开早”,由于怕春去花落,作者甚至于害怕春天的花开得太早,因为开得早也就谢得早,春天也就去得急了,曲折而淋漓地把惜春而又伤春的矛盾心情表现出来,这是对惜春心理的深入一层的描写。由于怕春天离去,所以作者随后写到:春天啊,你且止步吧,听说那萋萋芳草一直连到天涯,早已遮断了你的归去之路呀!这里,作者移情于物,不说自己留春,而说芳草留春,有意长到天涯,要堵住春天归去的道路,这就把惜春之情表现得又深了一层。留春不住,只好怨春:春天啊,你什么也不说,就这样悄悄地溜走了,实在是惹人怨恼,倒还是那屋檐下的蜘蛛,勤勤恳恳,一天到晚不停地抽丝结网,粘惹住了不少纷飞的柳絮。结合作者的身世,我们不难理解,这里作者显然并不是单纯地惋惜春天的流逝,而应该另有所指,惜春之情的背后隐含着壮志难酬的忧国之思。
下片借古喻今,一开始就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陈皇后因美貌而遭人嫉妒,以致被打入冷宫,她拿出黄金请司马相如写了一篇《长门赋》,希望能够打动汉武帝,但她期待的“佳期”仍属渺茫。这实际上正是作者对自己长期遭受排挤和冷遇的不满和感叹,自己的一腔爱国热情又该向谁倾诉呢?杨玉环、赵飞燕飞扬跋扈、祸国殃民,终究没有得到好下场,这里作者借杨赵二人的故事,向打击排挤自己的投降派提出了怒斥和警告:你们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们没见杨玉环和赵飞燕后来都死于非命吗?你们也不会有好下场的。“闲愁最苦”,其实,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愁,哪里是什么“闲愁”?这是反话。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又何尝不是实话呢?自己虽为南宋忧虑,却又无缘参与议论朝政大事,成了地地道道的闲官,从这两个意义上来说,闲愁实在可以说是最深、最苦的愁了。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不能用凭高望远的方式来排除郁闷,因为那快要落山的斜阳,正照着那被暮霭笼罩着的杨柳,远远望去,一片迷蒙,这样的暮景,会使人见景伤情,以致于销魂断肠的。
这首词,全篇流贯着一位英雄对国事的忧虑和怨愤,但作者却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将满腔忠义奋发的忧国之情和忧谗畏讥的身世之感,纳入到美人伤春和怨春的范式中来写,为情设景,以景寓情,借暮春落日图,抒发了对国势飘摇不定的忧虑和对社稷前途的担心。从抒情方式上,虽通篇显露出极度的哀怨风味,却又绵里藏针地隐藏着作者愤怒的感情锋芒。整首词外柔内刚,寓刚于柔,外观的“绕指柔”与内里的“百炼钢”是统一在一起的,不愧为外柔而内刚、摧刚而为柔的佳篇名作。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