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提升作文语言品位的佳径

作者:风叶鸣廊  时间:2007/1/20 20:46:2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150
      “有文采”是高考作文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何谓“有文采”?有的说,文采是漂亮的词句,华丽的行文;有的说,文采是一种韵味,一种气度;有的说,文采是思想和语言的完美融合,是作者心声激荡读者心弦的旋律。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是情感的依托和凭借。自然,一篇有文采的文章决不只是华美的语言,但一篇有文采的文章,首先打动人的却是语言。要么清丽温婉,要么灵动飞扬,要么含蓄蕴藉,要么热情奔放……优美的语言是文章引人注目的最初的亮点,是你的语文功底的最好的诠释。过好了语言关 ,你的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可是,学生作文时,往往语言贫乏,陈旧,辞不达意,重复罗嗦,滥语套话比比皆是,遣词造句生硬呆板。如何使学生的语言由贫乏变得丰富,由低俗走向高雅,由混乱趋于规正?仿写,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其实,仿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老话题。有人将仿写分作三个层次:师其辞,师其意,自己创作。我这里讲的仿写,主要是指“师其辞”。更确切的说,是以高考题型中的“仿写”题型为蓝本,在特定的语境中去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这只是第一个阶段仿句,但又是一个必经的阶段。此后,可扩大到仿段,仿篇,进而,“师其意”。
  为何高考的仿写题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品位呢?
  形式上严格限制,内容上海阔天空,是仿用句式的特性,也是仿写的备考训练可以辐射写作领域,对提升文采产生积极影响的原因。现代中学生就整体而言,尚不具备独立创造文采语言样式的能力。仿写,原本就是提高写作语言水平的必由之路。
  那么,如何利用仿写题型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位呢?
  首先,勤读多写,注重积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读是写的基础。热爱生活,品读生活,感悟生活。用你独具的慧眼去把这个纷纷扰扰、扑朔迷离的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用你敏感的心灵去体悟那些恩恩怨怨、平平淡淡、凄凄惨惨、缠缠绵绵;用你灵动的笔触去捕捉灵魂的悸动,自然的呢喃。你应该有两个笔记本,一个用来摘录,一个用于原创。我们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看得多,能记住的却很少,那么,把那些打动过你的东西记下来,把那些文采飞扬的语句或语段摘录下来,随时翻翻,烂熟于心。这样,就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了。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降临的瞬间,你要把那些酸酸甜甜的感觉诉诸文字,一句两句,一段两段,甜蜜的忧伤的,妩媚的羞涩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你最真实的心迹,最能打动人心。这样读写结合,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作文时你就不会无话可说了。
  其次,一课一练,持之以恒。
  每节语文课后,出一道仿写题,下节课前讲评。
  由于仿写要求一定的句式,这包含着语法、语气、修辞方面的要求。切合语境是仿写的重要原则。从题型看,仿写主要有嵌入式、续写式、提供范例式三种。前两种的仿写不仅要考虑到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还要注意仿写内容与语境的一致性。后一种要自由些。仿写,是开放与制约的和谐统一。这样课课练习,既训练了写作,又复习了语文基础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例如,我在教学生做以“幸福”为话题的仿写题时,指导学生分别从“亲情、友情、爱情”的角度,从“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的角度去思考“幸福”的不同含义和体现,每个方面都写几句。然后,将每个学生写得最精彩的句子拿来展示,要求他们适时的运用到作文中去,或作题记,或作开头。有的干脆以此写成一篇作文。例句是:幸福是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摩,在你稚嫩的心上留下温暖的刻痕。有的写到:幸福是暮色里母亲悠远的呼喊,在时空的隧道里留下古老的旋律。有的说,幸福是被单上淡淡的阳光的味道,在你温馨的梦里诠释着爱的真谛。有的说,幸福是茫茫雨雾中朋友倾斜的雨伞,在风雨兼程中撑起一片蔚蓝的晴空。有的说,幸福是小鸟快乐的啁啾,在钢筋混泥土上留下绿色的记忆……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象的翅膀飞扬起来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全都涌到了笔端。在这特定的语境里,你想罗嗦,也没有机会。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效果当然不错。
  我们还可以把仿写运用在新课的学习中,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练习了仿写。例如,讲完了《词七首》,我出了一个仿写题,让学生体会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特点。例:如果说豪放派是山东大汉,那么婉约派就是江南女子;仿照例句,写两个比喻句,构成排比。学生抓住豪放派雄浑豪迈,婉约派凄婉缠绵的特点,很快就写出了不少恰当的句子:如果说豪放派是长江黄河,那么婉约派就是小桥流水;如果说豪放派是鹰击长空,那么婉约派就是鱼翔浅底……
  朱光潜说:“文艺必止于创造,却必始于模仿。”“模仿可以由有意的渐变为无意的,习惯就成了自然。”聚沙成塔,滴水穿石。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如果你能坚持仿写,锲而不舍,厚积薄发,你的语言水平定会有所提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