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通假字学习的思考

作者:佛山高明纪念中学 高勇  时间:2007/2/9 18:28:1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554
  在古文的阅读学习中,我们常遇到各种文言文字词语法现象,“通假字”就是其中之一。通假字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阅读文言文,不明了古字通假,只照字面意思理解,往往会解释不通或者解错句意。确切识别出通假字,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通”,意思是通用;“假”,意思是借用。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作为古代的用字的现象,我们在学习中必须掌握它在音、形、意方面的独特的语法现象,从而为我们学习文言文和更好地掌握母语服务。对于通假字的学习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在读音中辨析。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例如《鸿门宴》:“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其中“蚤(zǎo)”字通“早”。本来表示“早晨”的zǎo应写作“早”,但这里却写成“蚤”。“蚤”的本义是“跳蚤”,早晨的“早”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而相通,“蚤”借用了“早”的意义。即“蚤”是“早”的假借字,“早”是“蚤”的假借义。为解决字少词多的问题,古人于是就用了这种同音假借的方法,类似的还有象“颁(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板(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毕升《活板》),“被(披)明月兮珮宝璐。”(屈原《涉江》)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解释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虽然通假与假借有区别,但读音上相同是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当然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所以辨析古文中的通假字,可以利用通假字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特点,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来辨析,就是古人所说的“以声求义”的方法。具体作法,就是在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如果发现某个字,其按通常的意义解释不通,就可以用某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解释,以达到辨析通顺、找出本字的目的。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一句中,“颁白”二字不成语,不可解,必须知道“颁”是“斑”的借字,意思才通。古音通假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通假字和本字必须音同或音近,必须以两者古音相通为依据,然后根据字音寻找它所替代的本字。
  二、在例证中认知。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例子愈多愈说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如“无”通“毋”:“令壮者无取老妇”(《勾践灭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这些例子,说明“无”通“毋”非属偶然。还有象“而” 同“尔”(你的,代词):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史记》)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 (《记王忠肃公翱事》)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若欲 死而父,即前斗” (《书博鸡者事》)。再如“反” 同“返”( 返回,归来);“其良人出必餍酒肉而后反。” (《孟子》) “人穷则反本。”(《孟子》)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盖亦反其本矣。“(《孟子》) “责收毕,以何市而反?” (《战国策》)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另有“见” 同“现”( 暴露,露出来)。“图穷而匕首见。”(《史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路转溪头忽见。”(辛弃疾《西江月》)“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 “才美不外见。”(《马说》) “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自荐》)等。
  三、在结构中把握。通假字是古汉语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古人说“训沽之旨,在乎言”,这就是说可以利用字形特点掌握通假字。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熟悉形声结构规律。这为利用汉字形体结构掌握通假字打下了基础。
  其实,利用字形掌握通假字的方法同声训掌握通假字的方法比较,只是强调字形,从字形入手罢了。同音通假的原则决定了通假字与形声字有着密切的关系。声旁相同的形声字往往音同音近,因此往往相互通假。通假字与形声字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形成通假,即通假字是本字的声旁字。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句话中用声旁字“具”代替本字“俱”。二是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形成通假。如:“被明月兮佩宝璐”。这句中“被”字代替本字“披”。三是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造成通假。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这句话中用形声字“材”代替声旁字“才”。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偏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文意。①增加偏旁,找出本字。 例如“系向牛头充炭直”中“直”,在句中按字面理解不通,可视为通假,给“直”增加偏旁“ 亻 ”这样就找出了“直”的本字“值”,意义是价值。这种情况的通假字在中学文言课文中有很多。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供);“失其所与,不知”。(知——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授);“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娶)“少益耆食,利于身也子” (耆——嗜 )“徐公来,孰视之,自叹为不如”。( 孰——熟);“距关,毋内诸侯”。( 内——纳 )等。②更换偏旁,找出本字。 根据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形成通假的情况,我们可以给通假字更换偏旁,从而找出本字。如:“学而时识之,不亦说乎”。中“说”按字面讲不通,可确定为通假字。我们把这个字的形旁“讠”换成“ 忄 ”,就找到了这个通假字的本字“悦”,按本字的意思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就很明确了。这类通假在中学文言文中也较多,举例如下,“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贴——贴), “此小大之辩也”( 辩——辨 ),“距关,毋内诸候”(距——拒),“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政——征)。③取消偏旁,找出本字。 根据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为本字构成通假的现象,我们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如“ 廻忆后街之事?”句中“ 廻 ”字,去掉“ 廴 ”就找到了本字。这种现象的通假在中学文言文中也不少,举例如下,“使臣奉璧,拜送于庭”(庭——廷),“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敝),“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旨)。 由此,我们根据字形特点用增加、更换和取消偏旁的方式掌握通假字是切实可行的。掌握通假字的规律,可以举一反三,如果把运用字形特点和语言原则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掌握通假字。
  通假字是字的临时代用现象,它的出现加深了表意汉字的形义矛盾,并不是汉字发展的方向。所以,通假字虽然在古书中十分常见,但随着语言文字使用的日益规范,它们中的大多数都逐渐消失,恢复本字。我们要从不同的方面透彻的理解通假字,避免主观臆断。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