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不是“海选”试验田
作者:不详 时间:2007/3/19 16:37:14 来源:光明网转载 人气:446
据北京晨报2月16日报道:2007年全国高考大纲已经出台。今年在高考语文大纲中首次注明可写“常见体裁”文章,这意味着多年来被高考作文所排斥的诗歌、戏剧将不再是禁区。
在以“一篇文章定终身”的科举年代,尚且以经义、词赋两科取士。比试词赋也好,较量经义也罢,大家都处在同样的平台上操作,以保证阅卷者起码能够以相同的尺度来评判文章的优劣。和这个道理一样,现在每年央视举办的歌手大赛也要分成“美声”、“通俗”、“民族”。以保证比赛起码的公平性。可以假设,让帕瓦罗蒂和麦当娜同台竞技,如何来分高低上下?
高考作文体裁的全面解禁,初看起来是提倡百花齐放,释放个性张扬。但在分数至上的残酷高考竞争里面,怎样来保证高考作文——这个本来就缺乏标准尺度的项目——能够得到理性的解构,实在是个未知数。
从技术层面来看,高考作文除了要反映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文学素养的积累和运用,还取决于阅卷老师的视角和认同。同样的一篇文章,在一个老师的眼力是“先锋”之作,在另一个眼里可能就是垃圾产品。巴尔扎克曾经得到过这样的评语:“不论在情节铺陈还是人物塑造上均不见独特的想象力。巴尔扎克永远不可能在法国文坛上占一席之地。”;无独有偶,1856年,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被退稿,理由如下:“阁下,您的小说被一堆精心设计但华而不实的细节给埋没了。”
在驭手还没有能力驾驭所有骏马的时候,还是先给奔马们带上规则的笼头。有时候,不合实际的提倡个性更是对合理共性的扼杀。毕竟,高考作文不是学生们展示文学才华最合适的舞台,作文比赛才是显露头角的战场。
高考作文不是“海选”的试验田,高考作文没有PK,没有复活,有的只是同样的评委和不同的试卷。在阅卷者文化修养和审美角度已经固定成型的状态下,难免会凭着个人的喜欢和好恶来评判。在高考作文这块跷跷板上,我们急着在一端压上了体裁解放和个性提倡,而另一端评判标准和具体操作者能够承受分数公平之重吗?
有序的稳定要强于无序的放纵,成熟的经验更胜过勉强的试验。当我们还没有能力把高考从应试悬崖拽回到素质大道的时候,在前人托起的阳光下前行要好过夜半临深池的秉烛。否则,简单地以一种模板代替另一种模板,以一个应试代替另一个应试,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的掩耳盗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