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10字。
“内容深刻”教学案
江苏省高邮中学陈冬英
一、知识概述
“深刻”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个要求之一,也是作文立意的较高要求之一。
在高考《考试说明》中,对“深刻”是这样表述的:a.分析深入b.提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c.观点具有启发性。
说得明白点,高考作文要求“深刻”,旨在强调“四性”:哲理性、独创性、逻辑性、启发性。它要求文章富于哲理性,观点有独创性,思维有严密的逻辑性,作品给人极强的启发性。“言有尽而意无穷”,读后让人深思,给人启迪,产生共鸣,回味无穷。
二、方法指导
(一)立意高远,落笔细微
很多佳作都是通过平凡生活中的人物来揭示重大事件的,这是实践“深刻”的有效途径之一。这种写作方法的关键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所谓的“大处着眼”,就是指文章要有“大气”,要有独到的眼光和高远的立意,要能揭示出深刻的意旨。“小处落笔”则是指写作角度要小,要具体。
(二)灵活运用课本知识
政治课本里一些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发展的眼光、量变引起质变等,要努力消化吸收,如1992年高考《近墨者未必黑》,要讲清“未必”的道理。大多数考生似乎认为这是“公理”,无须论证,只是一味的举例。有一些考生运用了《矛盾论》里的一段话: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在一定的温度下,鸡蛋可以变成小鸡,而石头不能变成小鸡。他们将这段话化入自己的文章,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结果“理论色彩”大大增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再如某次月考,题目是“仓廪实而知礼节”“仓廪实未必知礼节”任选一题,不少考生能紧扣“仓廪实”和“知礼节”的关系谈,但只是就事论事,而有一些考生认识到这两者的关系实质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也可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甚至有些考生能上升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但“意识”也可反作用于“物质”。这些考生的作文因其有较强的思辩性,得分较高。
(三)做有心人,平时注意积累理论书籍和文章里的精彩论析。
有一段高考作文佳话:
1996年,要求考生比较两幅漫画,然后说明你更喜欢哪一幅。一位考生说:我更喜欢漫画《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因为漫画和雕塑艺术一样也是瞬间艺术,瞬间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尽可能地“包孕过去”,尽可能地“启迪未来”,而《给六指做整形手术》这幅漫画,恰恰在这两方面做得很好。这位考生在论说时纵横挥洒,一会儿讲到康德,一会儿讲到莱辛,一会儿讲到《拉奥孔》,一会儿讲到“二次创作空间”……他的作文得了满分,因为“这位考生的阅读面、知识面大大超过了同辈人,在这千军万马忙着应付高考的今天,委实太难得了”(何永康语)。后来了解到:这位考生并不像阅卷老师先前想像的那样,那些“理论”均来自朱光潜先生的一篇美学小论文《谈美》;《谈美一文》被《语文之友》杂志用来设计了一道“现代文阅读”题,但这位考生没有机械地、简单地、完成任务了事地做这道题,而是边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