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读的10对作家

作者:不详  时间:2007/3/19 16:46:0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200
  在如今的网络文化论坛上,你经常会被那些受到追捧的名人所包围。仿佛是某种秘密的接头暗号,只要能随口说出昆汀•塔伦蒂诺、亨利•米勒、可可•夏奈尔等电影文艺或时装界的几个招牌式的人物,你就会获得一大批伪知识分子的拥护。如果你尤其懂得伤感怀旧,时不时地唱一唱罗大佑的“恋曲”几零、能够成段地背诵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的电影台词,当然还少不了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和《花样年华》,那么,就会有很多未成年的少女对你抱有好感。 
  一直以来,在公共场合,我甚至不愿提及那些被误读者的名字,他们的真实面目早已模糊不清了。因此,我只能去绕开这些无辜的偶像,去寻找与他们风格近似的同时代的作家———很奇怪,他们的命运竟然是倍受冷落———进行一次有趣的比拼和对照。我想,我要做的是事情,正是为那些被“小资”或者“BOBO”或者所有那些与时尚沾边的浅薄无聊之徒涂改亵渎的作家恢复名誉。在一阵燥热之后,应该回到平静。但是,当一个“媚俗”的年代与我们擦肩而过,代之而来的是更可怕的装腔作势和附庸风雅。 
  1、沈从文VS废名 
  沈从文这位从湘西凤凰走出来的乡下人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向读者展示了古朴的人性、边城的月色和长河的落日。沈从文在西方的影响仅次于鲁迅,他还进入了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终选。在内地的书店,只有沈从文和周作人的文集始终卖得很好。山西作家李锐曾经这样赞誉沈从文:“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另一种纪念碑》)美国学者金介甫甚至夸大其辞地“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鲁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 
  与沈从文所受到的大肆推崇相比,废名(冯文柄)虽然也是建国前最好的几个乡土田园小说家,但他的影响却十分有限。细究起来,主要还是因为废名的代表性作品,如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实在是太过晦涩,不符合速读时代的阅读口味。 
  2、张爱玲VS萧红 
  张爱玲晚年的生活很少有人关注,“小资”们津津乐道的是《红玫瑰和白玫瑰》中的那段精彩的比喻,以及“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等著名的张氏语录。我怀疑他们有多少人深挖过小说集《传奇》的内蕴之美,他们更多地是被张爱玲的那些凄艳的行文给吸引住了。 
  萧红的命运可能比张爱玲还要坎坷,她的作品从来就不是畅销书。但是,我一直认为,《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令人难忘的诗情小说,它唤醒了我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萧红把那么贫瘠和严寒的东北小城写得细致为微,要比张爱玲笔下大上海纸醉金迷的生活更让人向往。小说中有一段描写火烧云的细节:一个喂猪的老头子看着自己的小白猪被火烧云照成了小金猪,就笑盈盈地说,“他妈的,你们也变了……”或许,真有那么一天,“张迷”们会改看萧红的。
  3、村上春树VS村上龙 
  随着漓江版5卷本的“村上春树精品集”在90年代末走红,以及上海译文社推出的十数种村上的文集,《挪威的森林》很快成为了风雅者的必读书。它所描绘的60年代背景十分类似今天的大学校园,嬉皮士精神、颓废的青春和徘徊不定的情爱,让那些无事愁闷的大学生有了认同感。而村上龙的作品集《近似无限透明的蓝色》虽然是日本文坛的名作,但在国内却反响平平。 
  村上龙24岁就发表了《近似无限透明的蓝色》,描写一群沉溺于吸毒、滥交、飙车和烈酒的青年人的堕落生活,由此开创了日本文坛的“透明族”流派。两个“村上”更像是美国当代文学的私生子,他们的年龄相差4岁,但都是在60年代的嬉皮士文化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在个人气质上,村上龙更勇于亲身实践,参加过学生运动,拍摄过多部电影;而村上春树似乎更显得内敛避世,一直处于小说界的各种圈子和社交场合之外,生活很有规律。 
  4、杜拉斯VS尤瑟纳尔 
  玛格丽特•杜拉斯在“小资”们心目中的地位,相当于张爱玲,两者都不可动摇。这必须感谢已故的翻译家王道乾,是他把《情人》、《物质生活》等杜拉斯的代表性小说散文介绍给了读者。最著名的“杜拉斯语录”———比如“当我不爱你的时候,就什么都不爱了;什么都不爱,你除外”,听起来更像是绕口令。当然,杜拉斯的婚恋生涯本身就提供了很多噱头。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在法国文坛,名气远大于杜拉斯,她是法兰西学院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院士,其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哈德良回忆录》和《熔炼》被认为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著述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尤瑟纳尔并不处在大众的阅读视野里,她的短篇小说集《东方奇观》和革命题材的小说《一弹解千愁》,并不能够使她获得国内读者的足够青睐。今年,东方出版社大胆推出了“尤瑟纳尔文集”,前两种书目是《虔诚的回忆》和《何谓永恒》,也未能激起太大的波澜。 
  5、米兰•昆德拉VS赫拉巴尔 
  “媚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词句可能要比米兰•昆德拉这个捷克人的名字更受欢迎。上海译文社已经购买了昆德拉小说的版权,这可能会让这位流亡法国的东欧作家得到更多“小资”们的关注。 
  赫拉巴尔是和昆德拉齐名的捷克小说家,他的代表作《过于喧嚣的孤独》写一个废品站的工人痛惜书籍遭到毁弃的命运,在西方文坛颇有影响。但是,赫拉巴尔这个名字和波兰作家贡布罗维奇一样,都不被国内的读者所看好。 
  6、卡尔维诺VS莫兰黛 
  《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和遗著《帕洛马尔》很早就在国内出版了,但是卡尔维诺小说成为“小资”们的必修课,则是从译林出版社的《卡尔维诺文集》开始的,当然还少不了《南方周末》等各大报刊的推波助澜。值得深思的是,读者们真的能适应《命运交叉的城堡》、《宇宙奇趣》等驳杂艰涩的后现代性作品的风格吗?难道仅仅因为卡尔维诺是位美男子,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对卡尔维诺小说有多处的借鉴,就爱屋及乌,向这个意大利人投怀送抱吗?我的建议是大人们不妨读一读卡尔维诺编写的《意大利童话》,然后讲给孩子听,哄他们睡觉。 
  艾尔莎•莫兰黛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像女子体操明星,但她的真实身份却是意大利文坛领袖莫拉维亚的妻子,被认为是继托马斯•曼之后最伟大的欧洲作家,她的长篇小说《历史》(1974)反映了战争的恐怖,小乌塞佩忍受着这样的屈辱,他的母亲是被一个德国士兵强暴以后怀孕生下他的。莫兰黛的另一部长篇小说《谎言和占卜》(1948)则讲述了意大利南部三代妇女的故事,被评选为意大利文学的10本“理想藏书”之一。 
  7、马尔克斯VS穆蒂斯 
  不论是《百年孤独》,还是《霍乱时期的爱情》,马尔克斯每一本书的问世,都会引起世界文坛的高度重视。从莫言的《红高粱》和张炜的《九月寓言》等新时期中国文学作品中都能找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子。但看一看我们图书市场上那些印刷和翻译质量都一塌糊涂的《百年孤独》吧,我们读懂了真正的马尔克斯了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