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文采,拥有精彩——例谈高考优秀作文之“有文采”

作者:福建省泉州一中 谢贵荣  时间:2007/3/29 19:32:0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040
  [考点解读]
  高考作文对“有文采”考点的具体要求是“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及“文句有意蕴”。任何一篇“有文采”的考场佳作,都是这四个方面在文章字、词、句、段、篇上的完美统一。
  “词语生动”是指用词精当、鲜明生动、富于变化、能反映千变万化的事物本质特征。在高考考场上,生动形象的词语往往能带给人强烈的画面感;作者“以文字做画”,将心中的形象通过语言文字外化出来。
  “句式灵活”是指根据抒发感情、体现思想或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以不同的句式变化,使语言抑扬有致、波澜起伏,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产生音乐美。“句式灵活”体现的是思想的博大丰富、思维的灵活变通、情感的富于变化,更是驾驭语言能力的外在呈现。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就是指善于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善于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和综合运用,能勾勒出事物的立体特征,状难言之物如在眼前,使文章的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增强文章的审美含量和文化内涵。
  “文句有意蕴”是指“意不浅露,语不穷尽”,意深旨远,耐人寻味。特别是抒情性较强的文章,在用语上切忌一览无余、平淡无味;而应当设置意蕴深远的情境,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促使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品味。
  [误区提醒]
  从历年的高考作文来看,高考作文“深刻”、“丰富”、“有文采”和“有创新”四个发展等级的要求中,考生们对“有文采”情有独钟。因为在他们看来,“深刻”过于玄妙艰深,“丰富”又缺少积累,“创新”则可遇不可求且有一定的冒险性,只有“有文采”既安全且操作性强。他们或者“借鉴”一二考前准备的好词佳句,或者“堆砌”一些华丽的词藻及大量的名人名言诗文名句,或者故作“含蓄”遣词造句力求朦胧晦涩,或者仿造一些往年的高考佳作动辄前有“题记”后有“后记”,或者排句比开头排句段行文排比句结尾,等等。
  事实上,生动形象的语言绝不仅指词语华丽,句式变化的语句也绝不止于简单划一的排比,高中毕业生的思维水平也绝不止于比喻、排比、拟人等几种修辞手法的浅显运用;而生硬的“堆砌”和做作的“拼接”也写不出真正有意蕴、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句子和文章。
  [提升要诀]
  要使文章“有文采”、更精彩,首先要在表达方式上多用描写和抒情,少用叙述。比如2006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自己就是天使》,文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我常常幻想着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情景:在满目的黄色中间,有那么一点人影。在夕阳落日的映照下,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沙地上现出一个孤单但不寂寞的影子。远方,在天和地的相接处,沙地披上了金色的外衣,像是一个魁梧的壮士出征归来。我对着天、对着地大声地喊:‘沙漠,我来看你了!’这里,没有山谷里盘旋的回声,但那个声音总是绕在我的耳边,我的心上。” 这段描写,想象丰富,画面感极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真实可感、生动丰满的“我”形象,让人读之久久难忘。
  其次要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语、对偶等修辞手法。排比的连贯与气势、对偶整齐与和谐、比喻的形象与生动、设问反问回旋与铿锵,给文章涂抹上浓厚的文学色彩。另外,引用古诗词名句、名人名言、歌词、流行语、歇后语等,也能大大丰富文章语言的表现形式,还能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及加深论辩的力度等。
  另外,长短句兼用,整散句并存,也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为此,考生要对一些句式的特点和作用有一定的了解。比如文言语句含蓄典雅,口头用语简练泼辣,长句周详严密,短句简洁明快,独词句鲜明突出,感叹句便于抒情,反复句余韵悠然、引人深思,等等。
  总之,“有文采”的语言,应当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内在韵味,还应有“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的高妙境界,更要有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语句衔接的自然流畅、自我情感的真诚投入。比如2006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用心雕琢自己的天使》,文中写道:“从普希金汹涌澎湃的《致大海》,到冰心那充满母爱、童真、自然的《春水》,从闻一多回味悠长的《红烛》,到舒婷含蓄深沉的《致橡树》。青钱千张,香波浮上,嗅之若无,若即若离,恍兮忽兮,令人神移。这是从一种思想到另一种思想,从一种个性到另一种个性的张扬,他们思想的棱角,闪烁着灼人的光芒。”如此娴熟的表达技巧,来自长久的点滴积累以及作者自身写作素养在考场中的沉淀、提升和呈现。
  [佳作示例]
  2006年福建省高考满分作文
  月泻树丛中
  闲庭信步,一览无遗的月光直泻而下。这让我与归有光颇有同感,看那庭阶寂寂,风移影动的景色,与项脊轩无异。树木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而此时,树影斑驳间的那点空白却泻下点点清光,犹为别致。
  这使我想起了有关空白的种种物象。也许“满载一船星辉”的充实值得羡慕,而我觉得留点空白亦会有别致的情调。
  “宝玉,你好……”黛玉在红消香断的尽头拼尽全劲的话让人们猜之思之。如若直接喊出“你好狠”或“你好自为之”之类的话,我想《红楼梦》的意蕴一定全无。正是这“好”后的空白让人们揣想深悟,才不致流于俗套。似乎中国文学传统对此道已深谙。像沈丛文先生《边城》里的傩送的回与不回,余秋雨先生《垂钓者》中瘦老人钓鱼否,都有同样的留点空白让人回味的意趣。
  文学中的空白,发人深思。无怪乎有人说黛玉的一句不尽之言已将《红楼梦》的精华囊括呢!
  建筑中的空白亦有令人遐思之妙。而得此妙意的莫过于艾菲尔铁塔了。
  人们只听说艾菲尔铁塔是标榜工业革命成就的物体,却不曾知当初在其骨架构成之时却有一阵争议。争议焦点即是否要用建筑材料将塔身充实。所幸,最终建筑师还是让它镂空地置现在世人眼前。今日望它,铁塔在空白处亮出巴黎的建筑风光。    
  建筑上的空白独僻蹊径,让美景一览无遗。
  生活中亦不乏空白之义。像插花艺术中的衬托,往往在一侧留出一点空白,给人以似有若无之感。像绘画中的浓淡相宜,也隐透了空白的旨趣。而音乐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更是深谙此道,将不尽之音蕴于空白的回味中,余音不绝如缕,绕梁三日。
  “留一点空白,”在生活中、艺术里随处可闻可感可见,我想我们的思维也该在物欲横流的快节奏中暂停,留一点空白,去回味人生中的快乐哀伤,留一点空白,去描绘未来的蓝图,留一点空白,让消磨在马蹄轮铁,无谓敷衍中的光阴回溯到原始情愫中来,让生命在空白处闪亮起来。
  树影参差中的目光如清泉抚过我的心灵,在空白处余光不散……
  点评:
  这是一篇人文气息十分浓郁极具文采的诗意美文。
  文章的标题“月泻树丛中”本身就是一句引发人美好联想的极富诗意的句子,而作者关于“空白”的联想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具有“别致的情调”:从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边城》及余秋雨散文中“意蕴”的探究,到建筑中空白的“遐思”,再到“生活中”、“绘画中”、“音乐中”空白的感悟,无一不彰显作者广博的知识面和高人一筹的人文素养。而承载这一切的,是作者诗意的语言表达:那“月光直泻而下”的优美景致,那信手拈来的关于空白的准确感悟,以及结尾处抒情意味极浓的议论说理,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尾段的动人描写及“泻下”、“亮出”等词语的准确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等,无不让文章显得“光彩照人”。
  结尾句“树影参差中的目光如清泉抚过我的心灵,在空白处余光不散……”,深味“留一点空白”的真谛,余韵了了,耐人寻味。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即使是目不识丁的文盲,也会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所震撼,也会因凡高的《向日葵》而感动,也同样会对欧洲巴洛克建筑的华美、中国苏州园林建筑的精致而感慨不已。音乐、绘画、建筑,这些艺术形式超越了人的知性,也超越了国家、民族、地域的界限,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请选取“音乐、绘画、建筑”中任意一个、两个或三个方面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点拨:“音乐”、“绘画”或“建筑”均是人文气息极强的写作素材,写作时切勿写成“空中楼阁”,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实感悟是文章成功的关键。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将花浓缩、提炼成香精,闻上去竟没有一点儿香味;只有用水稀释,才能散发出浓郁的香味来;纯粹的香精并不香,稀释成香水,不纯粹了,反而变香了。
  请以“说‘纯’”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写作点拨:议论性的文章并非与“文采”无缘,恰当的关联词语、逻辑严密的语句段落、散文化的论证事例等,都是让文章语言“亮”起来的需要途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