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积累分,你拿稳了吗?

作者:刘学飞  时间:2007/4/6 17:25:3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69
  “名句名篇”试题,以空前或后、空中间或两边的传统“三选二”补写题型为主,形式比较单一。自2005年起名句名篇的考查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格局。开始变得丰富多彩,但纵观2006年全国各地的18套高考名句名篇试题,无论题型、题量或赋分值怎样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设题紧扣的还是中学课本指定的背诵篇目。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意千变万化的形式背后千变一律的内容。
  教学大纲为2007年高考语文指定了40篇背诵语段(10篇古文和30首诗词曲),此即千变万化考查形式背后不变的内容选择。现今大多考生也都能够有意识去背熟大纲规定的这一部分内容,但“背”的过程中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读”。名句名篇的考查很多情况下倾向于名篇名段中的“主旨句、关键句、哲理句、精彩句”等重点句子,因而有些考生喜欢从篇章中雕镂“名句”或耗时去背诵有些复习资料中的“条类名句”,而忽视篇段语境下的诵读和记忆,导致即便能够背默指填的名句,却因不知道要填的就是那一句,失分现象屡屡发生。由此看来,关注、记忆重点句必须建立在会背诵全段全篇的基础之上;而放声的“读”则是垒建这一基础的有效且必要工序。
  “读到背”是名篇名句备考的第一步,也是整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步。由“读”到“背”,能将需记忆的文字慢慢印入脑海,反复尝试定能渐熟篇段语境,直至熟练背诵。只要扣住教材,认真完成“读背”这一重要任务,无论是传统的“三选二”考查方式,还是“五选四”或“六选六”的多样化考查方式,考生完全能够拿到全分。
  但也提醒考生,要拿稳这一高考积累分还必须做好一个重要的后续环节——“看”。“读”能唤醒沉睡的记忆,能够加深篇段的语境印象;而“看”则是一种加深记忆的好方法,能重点区别记忆句子中的“音近或难写”的字。对于高考卷中的名篇名句,大多考生耳熟能详,能够成诵,但能够成诵并不代表考生就能够正确默写,不能正确默写自然就不能拿到全分。例如2004年全国IV卷第17题的“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和2005江苏卷第15题的“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对于补写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和“别有幽愁暗恨生”,考生并不陌生,但大多考生却把“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长”字和“别有幽愁暗恨生”的“幽”字写成了音近字“常”和“忧”,很可惜失去了这应得的高考积累分。
  因此,在完成“读背”这一基础步骤后,一定要对照着词句细细地把重点字词“看”入脑海,与“读”“背”印入脑海的文字逐一映照,不打折扣地完成“看着读”任务。到了这个层面时,我们可以更多关注名篇名段中的重点句子,比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等富有哲理性的句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抒发爱国情怀、崇高理想、阔大胸怀的句子;王勃《滕王阁序》中“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描写优美意境的名句;《孟子•粱惠王上》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等反映以德治国、传统美德等方面的名句。
  总的说来,名篇名句的考查方式正在逐步向多样化转型。向来比较单一的考查形式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比如下面这种将名句默写和仿写句子结合的形式:“潇洒是一道恪守在每个人心灵中的美丽的风景。潇洒的内涵包罗万象。“采菊东篱下”是一种清静的潇洒,“胜似闲庭信步”是一种喜悦的潇洒。________,________。(仿写两句话,要求与画线句一致)。“这种命题方式,可能成为一种比较理想的考查形式。它为考生提供了仿写的语境,规定了名句填写的指向性,需要考生正确的理解、归纳和提取,但更需的是考生“硬背”的基础。因此,无论何种考查方式,只要我们在紧扣大纲指定背诵篇目的同时,兼顾重点和其它非重点背诵的名篇名句,将“读”“背”“看”一步一步落实,考生必争的积累之分一定可以拿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