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台湾高考试题漫谈对联特点

作者:李政  时间:2007/4/6 16:06:5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329
      先看一道试题: 
  下面四句本为一副对联,请依文意与对联的一般原则,选出最适当的排列方式: 
  甲、众才一旅 
  乙、人惟八千 
  丙、项籍用江东之子弟 
  丁、孙策以天下为三分 
  (A)甲,乙;丙、丁。
  (B)乙、丁;甲、丙。
  (C)丙、乙;丁、甲。
  (D)丁、甲;丙、乙。
  这是台湾某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考生只要掌握了对联的相关特点,就能准确选择出本题答案。由此想到,我们需要掌握对联的那些基本特点呢? 
  首先,形式上,上下联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对应词语词性相同。对联又叫对子,它是一种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的传统的文学形式,字数相等是它最基本的特点。明白了这个特点,(A)项就可以排除了。而在历史上,项羽带领八千江东子弟反抗暴秦的事实一般学生都了解,所以(B)也可以排除。从对偶的形式看,就只剩下(C)(D)两项。这两项在句法结构和词性对照上都符合对联的特点。
  其次,音节上,对联讲究平仄相对,音韵和谐。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上联平仄为“平平仄仄”,下联就为“仄仄平平”。但现在许多对联并不过于强求,只要大致和谐就行了。不过,一般说来,上联尾字大多为“仄声字”,下联尾字大多为平声字。这可能是由于平声给人以稳定感觉的缘故。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就能判定(C)(D)两项的正误:这两项只是交换了上下联的顺序,从时间上说,项羽是秦末人,孙策是三国人,照理应选(C)项;但根据上述对联音韵一般规则,“旅”是仄声字,“千”是平声字,应选(D)项。题目上已经明确根据对联的一般原则进行排列,所以应选(D)。w 
  第三,对联在内容上要求凝练集中,概括力强。这副对联也体现了这个特点。上联概括了孙策率领一旅之师开创三分天下的局面奠定东吴基业的史实,下联叙述项羽带领八千江东子弟过江而最终灭秦的故事,二十四个字,归纳两段历史,不能不让人叹服。
  第四,对联不仅要“对”,而且要“联”,上下联要围绕一个中心,形成一个整体。从意义联系上来看,可以有“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三种类型: 
  正对:上下联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题中这副对联就属于正对,两联用孙策和项羽的故事说明建功立业不在于人数的多少,勉励处于劣势的英雄。w 
  反对:上下联内容相反或相对,从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说明一个道理。嘉靖年间一官员的励政联“要一文,不值一文,难欺吏卒;宽一分,民爱一分,见佑鬼神”就从正反两方面表明了自己廉洁爱民的决心。
  串对:上下联意思相互关联,或为顺承关系,或为因果关系,或为假设关系,或为条件关系等。清代古文学家吕璜遭冤狱15年,昭雪后任浙江庆元县知县,他的大堂对联是:“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糊涂忘了当日?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看终久害了自家。”两联前因后果,联系紧密,对仗工整。毛主席的“金猴奋起千均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上联是条件,下联是结果,意思相联,对仗也很严谨。w 
  当然,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对联也不例外。有的对联为了适应内容的需要也常常冲破形式的限制,只要结构上大致相同,声韵大致协调就可以了。比如鲁迅写给瞿秋白的名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从结构到词性都对得不甚工整,但由于其表达情谊的至诚,也足以流传千古。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123 于11-12 20:02发表评论: 第1楼
  • 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