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导读

作者:杨牧之  时间:2007/4/7 8:39:4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726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故称“诗三百”。w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
  《诗经》名篇赏析: 
  《诗经•周南•桃夭》赏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黄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w 
  《桃夭》篇诗译如下: 
  桃树长得多么壮盛,花儿朵朵正鲜美。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和顺。w 
  桃树长得多么壮盛,果实累累结满枝。w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美满。w 
  桃树长得多么壮盛,绿叶茂盛展生机。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人幸福。w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像桃花一样鲜艳,像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像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共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
  《桃夭》篇的写法也很讲究。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头一章写“花”,二章写“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不是让读者想得更多更远吗?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真是一派兴旺景象啊! 
  这首诗不难懂,但其中蕴藏着这样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什么叫美。《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艳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这还只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不论自古以来多少解经者就《桃夭》作过多少文章,但像小桃树那样年轻,像春日骄阳下桃花那样鲜艳、美丽的少女,却永远活在读者心里。人们衷心祝愿她:“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