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名著没商量——“名著”改编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张德祥  时间:2007/4/7 15:18:1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187
  一部作品成为名著乃至经典,必定有其与老百姓的精神愿望相契合的内容,或者表达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传达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思想追求,或者表达了人类普遍的情感需要,总之,一部作品若要流传下去,必定有其值得流传的思想价值和精神意蕴,有其超越时代甚至超越民族界限的人类普遍的精神启示。名著不是没有缺陷。任何作品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都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之所以成为名著,就在于其精神内涵或深刻或博大或高尚,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与历史发展要求相一致而具有了超越性。一部作品行于世并历久不衰,主要依赖于所承载的思想精神的恒久的生命力。我们今天之所以要改编它,还是因为它在今天仍有其积极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名著改编中,尊重原著的基本精神,忠实于原著的灵魂。这应当是一个基本原则。 
  改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从一种艺术形式创造性地转换为另一种艺术形式的改编;再一层是根据历史发展要求对原著从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继承与完善。这两层意义上的改编,都不足以构成对原著基本精神的迁移。如果对原著的主题思想进行了迁移或转换,就不是对原作的改编,而是对原作的一种解构或新编,就不应再叫原著的名字了。抽筋动骨的改编,离原作的距离已经很远了,只是取材于某某著作而已,就应当另起新名。因为改编是有一定界限的,如果改得太多,走得太远,就由量变引起了质变,或者偷梁换柱,添枝加叶,面目全非,早已不是原来的意思了,已无原著之实,又何必再用原著之名而造成误解呢? 
  既然是改编而不是新创,就应当尊重原著的基本精神。因为名著之“名”,是与其思想内涵、精神灵魂共存的。《孔乙己》、《阿Q正传》、《雷雨》、《小二黑结婚》、《沙家浜》等等现代名著,都是与其传达的思想内涵不可分的。原著的精神灵魂一旦被肢解或转换,原著实际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说,尊重名著的基本思想、基本情节和人物性格,是名著改编的基本前提。因为名著毕竟是前人的劳动成果,改编不过是对前人劳动成果的一种借用,借用别人的东西就应当懂得尊重。名著白纸黑字,自有自己的生命力,无意借改编而延长寿命。相反,那种名为改编而实为改写甚至篡改名著的做法,倒可能使“名著”在改编者挂羊头卖狗肉的叫卖声中损害名声甚至生命。名著也是文物。以电视剧的艺术形式对其进行改编,就等于是对文物进行开发。失败的开发,客观上就是对文物的一次破坏。据悉,中国几大古典名著的重拍又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而且是打破原著的整体结构,以人物为系列,重新编织组合故事,可以说是大动干戈。这只能说是取材于原著的新编新创,已经远远超出了改编的范畴。只要新编得好,无可厚非。千万别把原著中的精华拿来稀释,戏不够,情来凑,长而又长,庸俗无聊。 
  四、尊重读者和观众问题 
  我们知道,一部作品可以是一个人所创作,但一部作品成为名著或经典,却不仅仅是作者的创造,而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因为这里包含着“接受”环节,是“接受”过程使一部作品成为名著。一部作品问世,不可能自封为名著,只有被大众所接受才能成为名著。因此,这里体现了一个民族集体的审美创造。现代接受美学告诉我们,一部作品只有通过接受环节才算最后完成创作,接受也是创作的一种参与,尤其对名著而言,没有大众通过“接受”的参与就不可能产生名著。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众会对某些随意篡改名著的做法表示强烈不满,就是因为他们在阅读原著过程中投入了审美创造,名著中渗透了他们所认同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观念,承载着他们的审美理想。这就是说,名著是大众的“接受”所“淘洗”和“塑造”出来的,是在漫长的接受过程中被成就的。由此可见,名著不是“私产”,而是“公器”,是民族的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著作中一些典型形象,像孙悟空、猪八戒、李逵、关羽、贾宝玉、王熙凤、阿Q、李双双、林道静、 杨子荣、洪常青等等艺术形象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指代着特定的文化意蕴。这些艺术形象早已成为我们民族的集体文化记忆。人物形象一旦形成而且被读者接受,就成为有独立生命的社会人物和文化人物,就成为一定文化内涵的载体。随意对其涂脂抹粉,改头换面,甚至改变人物的性格与品质,都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当然不可能被公众接受。文艺,是一个民族文化创造的重要形式,也是一个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尤其是经典著作在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为一个民族的文艺史、文化史以及精神史就是由经典和名著写成的,而经典和名著是大众所成就的。因此,当我们拥有了改编权的时候,如果任意地、随意地改变原著,实际上也是对受众的不尊重。 
  尊重读者和观众,看起来似乎和名著改编话题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大有关系。如果有尊重读者和观众的诚意,在对名著下俗手的时候,心里自然就会惴惴不安——观众会答应吗?因为名著不是个人随意处置的私产,而是万千读者关心的天下公器。 
  总之,改编名著,一定要心怀对艺术的诚意,对观众的诚意,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民族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这些年来,名著改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很好地对一些名著中明显存在的落后文化因素加以甄别和克服,甚至还有所渲染,喧宾夺主,使名著中的思想精华没有得到很好发扬。另一方面是对名著的“庸俗”化处理,有意迎合低级趣味,降低了原著的思想含量和艺术品位。出现这两种倾向的主要原因是艺术观念的倾斜,其次是文化艺术准备不足,文化艺术素质达不到改编名著的要求所致。 
  善待名著,慎重改编! 
  (作者单位:中国电视家协会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