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念奴娇》史实误用臆说

作者:莫俊峰  时间:2007/4/7 19:11:3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87
      《念奴娇·赤壁怀古》系于古名篇,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在黄州任团练副使时。在这首词中,有两处公认的史实误用,一是“赤壁”地名之误,二是“小乔初嫁”时间之误,作者的误用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呢?如果说有意,那么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先说“赤壁”地名之误。一般认为,赤壁之战发生在蒲圻,黄州只有一个“赤鼻矶”,音同而已,并不是当年的古战场。但词中却写道:“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这样写呢?是作者不了解这一史实吗?首先应该注意“人道是”三个字。“人道是”,就是“人人都说是”,既是借别人之口,就不存在称引谬舛的担忧。从这个角度说,作者写得很有分寸,很严谨。“人道是”还有第二个妙用。人们都希望历史上的英雄故事就发生在自己的家乡。关于这一点,有很多例子,有关诸葛亮居住地的“南阳”“襄阳”之争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证。从这个意义上说,“人道是”就从侧面表现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而在词的上阕,也正好印证了对“千古风流人物”和“一时多少豪杰”的赞叹和羡慕。而统观全篇,“赤壁”地名之误更直接的作用,则是为写周瑜的英雄业绩提供了一个无法替代的时空背景w 
  其实,在占典诗间中,类似“人道是”的形式是一种常见的手法,这在苏轼之前和之后的诗人、词人的作品中都有例子。如: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唐)杜甫《恨别》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北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寒云直上三千尺,人道高欢避暑宫。
  (金)王庭筠《黄花山》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南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闻道”“闻说”“人道”等看似不准确的词语,其内容要丰富得多,含意要远远大于内容确凿的词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因此,“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属于生花妙笔,而绝非真正的史实误用。
  再说“小乔初嫁”之误。在词的下阕,作者是这样总写赤壁之战中的周瑜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据史料记载,周瑜迎娶小乔是在他二十四岁时。《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有这样的记载: 
  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以瑜恩信著于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
  赤壁之战发生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当时周瑜三十四岁。这中间,整整隔了十年。时空如此错乱,又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学识渊博的苏轼的笔误吗? 
  词的下阕,作者首先极力赞颂周瑜少年英雄,“雄姿英发”四个字正是对周瑜精神面貌的集中概括。而上阕“赤壁”前冠以“周郎”二字,也正是要突出周瑜的年轻有为,风华正茂。从这个角度分析,这样颠倒时空,一方面可以起到以美人衬英雄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小乔”的特殊身份,突出周瑜的少年得志。《三国志,吴书,周瑜传》里还有这样的记载: 
  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
  在《江表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权母曰:“公瑾议是也,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孙权)其兄事之。” 
  (周瑜)因谓干(蒋干)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內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周郎与孙氏家族的密切关系,而这样的关系,正是他得以实现雄心壮志的基础,在封建社会,臣子只有遇合于君王,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伍晓蔓在《江西宗派研究》中写道: 
  北宋中后期的党争则建立在君主专制的基础上,孰胜孰负,完全系之于君主的个人好尚,帝后的生卒沿革成为新旧二党此起彼伏的关键,缺乏理性的制约。这令新旧党争充斥着专横、残酷与冷漠,也令身陷局中的朝士遭逢数不清的惊涛骇浪。
  对于这一点,苏轼的体会应该是很深刻的。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王安石推行新法。因政见不合,苏轼出为杭州通判,又先后至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宋史,苏轼传》上说:“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蘗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羁押五个月之久,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党争的旋涡打击着苏轼,但是,他虽有“人生如梦”的感慨,却始终没有放下对功业的追求,反而有热烈的向往,之所以会这样,这与苏轼复杂的人生观不无关系。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言》中写道:“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思想中的佛老成分,使苏轼在失意时能忘情山水,虽屡遭蹉跌,却达观放旷;而人生观的主要构成成分——儒家思想,则使他常怀兼济之志,即使身处困窘,也往往思君图报。他在《与李公择书》中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苏轼怎能不羡慕周瑜的遇合呢? 
  在词中,作者对周瑜的羡慕是与对自己境况的悲叹同时生发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周瑜的盛赞,自己与周瑜的鲜明对比,一方面凸显了自己的悲哀,同时也宣扬了人生的理想,张扬了生命的价值。因此,“小乔初嫁”之误也使得下阕变得起伏跌宕,荡气回肠: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变得真切可感,呼之欲出。
  诗词不同于学术文章。就诗词而言,作者借景抒情,或夸大缩小,都是合乎情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处史实的误用,不仅没有损伤作品的合理性,反而相得益彰,使作品实现了艺术的真实。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于05-02 21:32发表评论: 第1楼
  •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