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精神家园

作者:李春霞  时间:2007/4/11 12:36:0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29
  小孩子是一株脆弱的幼苗,不仅需要鼓励,更加需要自由,如果没有自由,他注定会夭折。而教师们往往有一种错觉,他们以为自己的责任心强和用强制的手段会增进学生观察和探索的乐趣,实际上是完全不符合儿童和青年的心理的。
  ——爱因斯坦
  课堂交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
  这学期我搞了一个分组学习,虽然课堂确实活跃了很多,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也增强了不少,但是不久我就发现总有那么几个同学游离于小组学习之外,或一个人查查资料,或在书上批批画画,其中不乏成绩优异者。这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
  在一次综合课上,我让学生以“我也追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我要求学生先在组内讨论,交流以往自己“追星”的经历或收集到的与“星”有关的故事,组员之间分享资料,互相交流合作。当时课堂气氛热烈而又融洽有序。但就在我暗自得意时,我又发现一个男生一直低着头,没有参加小组学习。他可是咱班的“头号选手”啊,竟然敢不听老师的安排,我有些生气。于是,趁着其他小组讨论结束的空隙,我要求这个男生表明自己的观点,本来是想出一出他的洋相,让他尝一尝不听话的苦果,令我惊讶的是,他的回答思路清晰,资料丰富,而且有独到、深刻的见解。一时间令其他小组都相形见绌了。那男生本就聪明,当然明白我的用意,带有挑战意味地看了我一眼。
  课后我找了这位男孩子进行了面谈,他以其的“独到见解”说服了我:“老师,请原谅我的直率,我感觉小组学习这种方式并不适合我,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思考。您不是要我们向心中的‘星’学习吗?我最崇拜的便是爱因斯坦,在他的传记中就提到他是一个相当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从不盲从,更不人云亦云,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老师,合作、交往是一种能力,但一个人独立思索也是一种能力啊……”是啊,科学家的灵魂往往是独行的,那么,优秀学生的思想呢?他们是否也有权拥有一个安静而独立的精神家园?
  此后的小组学习,我不再强求所有学生的全员参与,并且注意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静静阅读,独立思考。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自己的心得,阅读课上那种讨论的氛围反而比原先更为热烈了,看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必须先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
  课外练笔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写作空间
  今年我把学生的课外练笔分为五个层次:一、选择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情自由练笔,要求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二、选择名著名片中的经典段落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作有创意的仿写。三、选择所学课文中的好词、好句甚至好段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重新组合成文。四、摘录课内或课课外的优美语段读一读,背一背。要求写得工整,背得扎实。五、摘录课内课外的优美语段,要求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这份作业在设计之初我的意图是把学生和作业都分为五等,每一个等级内的学生做相应等级内的作业。但我这份作业在班上一公布,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反响。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我们可以自己选择吗?”这个问题让我把对学生分的等级表偷偷藏到了讲台里面。“对呀!能不能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练笔内容呢?”望着有的学生已经在开始讨论今天所写的内容,我的心一软,说:“允许你们自由选择。”一时之间,欢声雷动,有些学生甚至高喊“语文老师万岁!”说实在话,对自己这个冲动的决定,我当时就有些后悔了,“要是学生净选简单的作业做怎么办?”考试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那段时间我的心里是十分矛盾的。
  但是学生接下来的表现却打消了我心中的疑虑,我发现学生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作业,只要认真去做,都能写出十分精彩的文章。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选择了第三类作业,他在练笔中写道“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那个大红的光荣榜对我来说,缥渺得就像一座仙山楼阁。” “缥渺得就像一座仙山楼阁”本是鲁迅在《社戏》中用来形容戏台的,被他“借”到这里表现自己对荣誉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矛盾心态,真是妙不可言,令我拍案叫绝。一个语文成绩一直不大出众的学生在选做第一类作业时,写了一篇《我是一条铁路》的随笔,文中写道:“我是一条铁路,躺在爸爸远行的路上。我不想让他知道,铁路就是他的儿子,我只要他坐在我的背上,安全地奔赴他打工的地方;我是一条铁路,等在爸爸归家的路上,我不想让他知道,铁路就是他的儿子,我只要他坐在我的背上,平安地回到我们的家乡。”这样朴实的愿望,这样饱含深情的语言让我的眼睛涨满潮水。“我要有这样的儿子,让我出门打一辈子工我也愿意”这是一个同事看过之后发出的感慨。试想如果不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写作空间,他能有机会写出这样感人至深的文章吗?就连我最担心的问题也被学生用实际行动推翻了,一个比较贪玩的学生在做了一段时间的第五类作业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开始我以为这个内容最简单,完全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做的,可是做了才知道,要达到语文老师的要求对我这个马马虎来说简直太难了,不过这段时间我的收获可不少,至少我的字比原来写得好多了,而且由于抄写的时候要特别认真,很多优美的句子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印象,我自己感觉现在写作文时我的词汇丰富多了。我总算明白了为什么那些爱好读书的人为什么总喜欢抄一抄,背一背,原来这个方法还真管用!”……其实这项“改革”受益最大的还是我,起码它让我不再害怕批改作文,而且已经慢慢喜欢上了这件事情,因为我永远不知道学生明天将会带给我怎样的惊喜。
  课外阅读给学生一个自由的选择空间
  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紧凑,为了对付各类考试,在学校和家长的压力下,整天围绕着教科书或教辅读物打转,整天钻在各种作业、练习题或试卷中。他们实际用来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再加上受社会流俗和大众传媒的影响,很多学生对读书兴趣缺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我大胆扬弃一切束缚学生,不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条条框框,引导学生放手摘,放心说,放胆评。为此,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自由组成阅读小组。这一措施就像一把钥匙,为学生开启了紧闭多年的大门,一个崭新的天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喜欢鲁迅的人,组成了“鲁迅小说阅读小组”,喜欢莫泊桑的人组成了“莫泊桑小说阅读小组”,喜欢李清照的人组成了“李清照诗词阅读小组”……就连喜欢武侠小说的人也组成了“金庸小说阅读小组”。学生的阅读热情得到空前的激发,许多同学明确了自己阅读的方向,并分类进行了课外阅读摘抄。
  读了就要内化,就要展示,这样才会让学生有成就感。为此我为学生创造了多种展示的平台,供学生自由选择:长于写作的人,可以写读后感,定期在班上交流;擅长办报的同学,可以办手抄报,展示自己阅读的成果;口才好的同学我把课前三分钟交给他们,让他们说书中故事,点评书中人物……在一次以“读书”为主题的活动课上,一个“武侠小说迷”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对自己对金庸的热爱“走进金庸,我认识了大智若愚的郭靖,懂得了什么是侠义;认识了九死一生的令狐冲,懂得了什么叫执著;认识了忠贞不渝的杨过,懂得了什么叫爱情。”这般的痴迷,这么深刻的领悟,让我恍然回到了初中时期,那个夜夜躲在被窝里就着昏暗的手电疯狂读《射雕》的自己。
  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精神家园,你就会看到一个五彩缤纷的内心世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