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所营造的精神家园
作者:佚名 时间:2006/12/4 12:15:5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72
作者与地坛的互相牵引,有着“地坛离我家很近”的优越条件,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偶然的机缘,其实这里面也蕴涵着必然的因素。因为人与自然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所以人与自然的信赖、依恋之情无处不在,也共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不解之缘。这样就使得“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地坛是大都市里宁静的一角,作者怀惴着受伤的心灵,正需要一个供自己冷静思考的空间,地坛“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似的来到作者的身边,爱抚着他。
地坛曾经有着“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令人骄傲的“高墙”和让人望尘莫及的“玉砌雕栏”,现在正值“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自伤自悼的时候,可是,“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全然没有哀伤的影子,有的只是饱受打击后的那份超然、坦然或淡然。这对一个“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的残疾青年来说,无疑是一种鼓舞,一杆生死抉择的路标,一番心灵情绪的对话。可以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地感染甚至拯救着作者,使作者一步步远离死亡陷阱。
地坛的草木昆虫卑微得可怜,“寂寞如一间空屋”,但也生活得颇有情趣:“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瓢虫“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露水“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等等。这废弃的园子也因为有了他们而充满生机,并处处以其生机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片刻不息”。自然的生命不止,天天都在依照它的常规怡然自得地生长着。正因为如此,地坛才“荒芜但并不衰败”。
中国古代的儒、道、墨诸家,以及后来的佛学,都致力于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自然的生命,史铁生应该早已深悟此道。所以,对于一个为生死问题苦苦思索的孤独者,生死的安排终于豁然明白:“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是多么经典而富有哲理的思索。
有了对生死的达观理解,自然就具备了走出残废阴影的精神支柱。接下来该是思考“怎样活的问题了”。作者还是一如既往地钟情于那座古园,还是喜欢到那里去寻找生命价值的哲学。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关价值论的哲理可谓异彩纷呈,喜读诗书的史铁生应该知晓许多,或许隔离了自然的理论显得空洞,或许这地坛有一股亲近的魔力,或许是地坛给予他的启示才最实在,总之,地坛不愧为作者神交已久的一位人生道路上的导师,一位大彻大悟的智者。那不因时人冷落和自身衰弱而暗淡,仍把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映得灿烂的落日;那敢于在最落寞的时候,把天地叫喊得苍凉的雨燕;那能荡起人们对于过往和未来遐思涟漪的雪地上的脚印;那淡出喜忧,镇静地站了好几个世纪的苍黑古柏;那夏天暴雨、秋日落叶捎来的种种况味等等,无不激励着作者勇敢面对不幸,积极进取,弹奏起一曲曲慷慨激昂的人生壮歌。古园形体曾被人们肆意雕琢过,但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古园如此,经受创伤的万物之灵的人又何尝不该如此呢?这不正是人与自然圆融和谐的境界之一吗?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追求着这种天人和谐、心物感应的高贵情操。地坛本是无情物,却有益地开启了史铁生的心智,这无疑是作者情绪化的产物,是作者生命哲学的一次真诚释放。从中,我们可以读到史铁生的一段真实的思想经历,捕捉住作家给予我们的哲理灵光,自觉学会在自然界里寻找生命的真谛。
关于为什么要活着,对我们来说,也许是理所当然的,是不必花费时间去考虑的一个问题。而对于一个下肢瘫痪、精神支柱圮塌的人来说,怕是一个难题,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的问题。作者要寻找轮椅以外的另一个支点,寻找一条自己生命的轨迹。在地坛中,他看到: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胡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展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他听到: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的响动,片刻不息。正是地坛中的这些自然生命的律动和天籁之声,给了作者心灵以强烈的震撼。无疑,这里已成为他的精神家园,是他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柱。春夏秋冬,四时代谢。夕阳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欢喜、苍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气味、秋风里落叶的味道,都给了他生命的启迪和生存的信念。地坛是作者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徜徉于其间,观察、聆听、感受、思索,地坛布满了一个残疾人轮椅的印辙,也充溢着一个感悟者与其他生命对象倾心相谈的喁喁私语。我们惊叹于史铁生的细腻与禅悟,不仅在于他能与时间和历史、自然和生命进行缠绵不尽的交流和对话,而且在于他对母亲有着独特的感悟和对生命的诠释。
作者写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母亲放心不下残疾的儿子,整日里四处张望,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像守候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生怕他一不小心跌倒似的。好多时候,母亲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他的动静。母亲对他没有太多的奢望,他在,她就心满意足了。当他发疯似地摔打东西时,母亲并没有嗔怪他、阻止他。她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如能减轻儿子的苦痛,母亲甘愿儿子把那些东西摔打在自己身上、心上。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母亲活得是何等的坚韧!母亲千方百计地讨好儿子,千方百计地使儿子好受、快乐;母亲的心却在滴血。长期的苦楚、劳累使她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她走时,一定还在惦念着她那有病的儿子。她不情愿地走了。文章中作者不止一次地自诉:可是母亲走了,可是母亲走了……母亲的走,留给他的是无尽的思念和无可挽回的遗憾。“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作者分明是在告诫我们,生命中的遗憾,是在不经意间铸就的。
真情的流泻,心灵的独白,生命的彻悟,作者把人世间最真实、最深藏不露的东西曝给人看。他用他的苦难提高了我们对生命的警惕,用他的谆谆告诫启示我们要更好地生活
作家巴金在他的一篇《灯》的著名散文中说过一句话:“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是的,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是因为人有精神,人有自己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在那里?在自己的心中,在对生命的珍爱中,在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中。精神家园就是寻找,在寻找中获得一切:真理和幸福。……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