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1/17 20:12:2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1题,约18750字。

  2024-2025学年度(上)阶段性考试(二)暨半期考试
  高2022级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所有简答题都必须分点作答,否则该题计零分。
  一、现代文阅读( 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在古代社会,定位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对方向的测定。《考工记》一书最早明确记载了根据太阳的视运动进行立竿测影,以辨别东南西北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且实用,但也有不正。因为所选择的时间是日刚出没之时,这时太阳光线很弱,容易导致表影模糊,使观测者很难精准确定观测的结果。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提出了另一种测影定向方法。具体操作程序如下:先在平地上立一定表B,然后再拿一表A,在早晨太阳刚出时,让A表在相距B表10步的地方对B表和太阳中心进行瞄准,当三者成一直线时,将A表固定下来;当傍晚太阳要没入地平线时,另用一表B′,在相距A表10步的地方对A表和太阳中心进行瞄准,当三者成一直线时,将B′表固定下来;将B和B′连线,其中间点为C,这时B和B′的连线表示的就是正南北方向,点C和表A的连线表示的就是正东西方向。
  这种方法的测量时间也是在日刚出没之时,但观测方法是用眼睛直视,而非像之前《考工记》那样观察表影,这可以有效地避免因表影模糊造成的误差。再加上用三个表进行测向,其定向精度比《考工记》的要高。
  《淮南子》以降,历代都有学者探讨过如何提高测影定向精度的问题。其中成果最突出的是元代的郭守敬。郭守敬根据测影定向原理,发明了专门仪器“正方案”——一种中心有孔洞,围绕孔洞有19个同心圆的石板。在测向时,先在孔洞中插上表,然后随着表影的变化,在圆周相应位置做标记,直到下午表影东移出外圆为止。最后把同一圆上的两个交点连接起来,其连线所代表的方向就是东西方向,其垂直平分线所代表的方向就是南北方向。郭守敬的做法很有道理:他选择在太阳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才开始测量,这时太阳光比较强,表影浓度高,便于观察;他采用多组观测的办法,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度,这与现代误差理论的主张是一致的。正因为他的考虑非常全面,设计也非常合理,因此他的测影定向结果非常好。但也有移动不便、使用场合受到限制等不利因素。
  为了方便测向,古人还发明了指南针——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技术发明之一。指南针的指南,是由磁石的两极N极和S极与地磁场的N极和S极相互作用的结果。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和架设方法:“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以磁石磨针锋”,在古代是最简便的人工磁化方法,而且效果好,磁化之后得到的针形的指南装置,其退磁因子小,指向精度高,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而在架设方面,沈括最赞成的缕悬法虽然并未被后人普遍采用,但水浮法却在后世经改进后得到了发扬光大。指南针起源于中国,大概12世纪末13世纪初传入阿拉伯,经阿拉伯人之手传到欧洲,在欧洲的航海大发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这个意义上说,指南针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关增建《测向技术的辉煌》)
  材料二:
  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简称ICG)所认定的四大核心卫星导航之一。作为我国独立设计、独立建设并独立维护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方式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北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考工记》记载的测向方法有优有劣,优在简便实用,劣在因表影模糊导致测量结果不精准。
  B. 材料一指出,沈括发现的人工磁化方法是“以磁石磨针锋”,经过打磨后的针锋就能指南,但常微微偏东。
  C. 材料二指出,有源定位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独有,它在运行时需要地面控制中心进行信号的接收和发出。
  D. 两则材料都提到中国的定位技术,前者侧重梳理古代测向技术的发展史,后者侧重介绍北斗系统的定位方式及原理。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独特的定位方式,专业组织ILG认定其为四大核心卫星导航之一。
  B.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方式体现我国在科技发展上既重视独创,又与国际接轨的特点。
  C.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两种定位方式,都需要根据时间信息来计算用户与卫星之间的距离。
  D. 为提高定位的精度,实际操作中需用四颗卫星为单位分组,这说明实践可弥补理论的不足。
  3. 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按照时间顺序,先后介绍了四种测向方法,展现了中国古代测向技术的辉煌成就。
  B. 材料一第三段将《考工记》和《淮南子》中的测向方法进行比较,突出了后者的先进性。
  C. 材料二末段运用数学思维解析原理,利于读者清晰地理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
  D. 两则材料在介绍中国历代测向技术的过程中,体现了透过现象探寻本质规律的科学思维。
  4. 从古至今,国人为提高定位精度采取了诸多办法。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定位技术,展现了中国在测向和导航领域的技术进步。材料一通过时间顺序梳理了古代测向技术的发展,从《考工记》的立竿测影到郭守敬的“正方案”,再到指南针的发明,体现了古代技术的不断改进。材料二则聚焦于现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强调其独特的有源定位技术和提高精度的方法,展示了中国在全球导航领域的创新与成就。两篇文章共同反映了中国在定位技术上的持续探索与发展。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沈括发现的人工磁化方法是‘以磁石磨针锋’”错误。由原文“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和架设方法:‘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可知,“以磁石磨针锋”并非沈括发现,而是被沈括记载。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听雨
  季羡林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