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同步练习26
- 资源简介:
约13400字。
6.2《再别康桥》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语言表达
1.下面的示例是一个学生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后写的一副对联。请根据《再别康桥》的内容写一副对联。要求:不必讲究严格的平仄,但总字数不得少于12个字。
示例:所选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
对联:四块钱棺材几束稻草 几尺长坟地一世凄凉
所选课文:《再别康桥》
对联:
二、句子默写
2.古诗文默写。
(1)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沁园春•长沙》)
(2)满载一船星辉, 。(《再别康桥》)
(3)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4)大行不顾细谨, 。
(5) ,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3.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 ,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携来百侣曾游,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戴望舒《雨巷》)
(4)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徐志摩《再别康桥》)
(5)但我不能放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
(6)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7)真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这不仅是一个诗人的问题,也是一个读者的问题,即在一个价值混乱、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什么诗意可言?我想在此疑问中所包含的潜台词是,诗意是优美的。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能正符合人们对诗意的认识: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中国读者的阅读能力也就到这个水平,他们向诗歌要求自我原谅、自我撒娇、正面的道德价值、小布尔乔亚情调。
②为了反对这样一种浅薄、庸俗的时代趣味,中国的青年诗人们努力拓展诗歌的写作题材,强化写作力度。但或许是阅读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创造力不足,或许是由于思维的群体惯性,时至今日,中国的诗歌形成了一种新的陈词滥调:要么描述石头、马车、麦子、小河;要么描述城堡、宫殿、海伦、玫瑰;贫血的人在大谈刀锋和血;对上帝一无所知的人在呼唤上帝。他们说他们已经“抵达”——抵达了哪儿?他们反复引用里尔克的“挺住意味着一切”——他们为什么要挺住?乡村、自然、往昔、异国、宗教,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