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19题,约19770字。
2025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强方能国强。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必须夯实农业基础,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要素、产业、生产关系等相互联系、互补互促的多个方面。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既遵循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充分考虑中国自身国情,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一、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必须从生产力构成要素着眼,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劳动者。
从生产资料看,需要增加对土地的投资,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提升土地的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需要赋能种业发展。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实现种业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通过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干细胞育种等颠覆性技术,推动我国种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农机装备,以及智慧大棚、垂直植物工厂、养殖工厂等智慧农业基础设施。需要按照绿色低碳要求,运用生物制造等前沿技术;发展生物饲料、生物肥药、农业疫苗、可降解农膜等新农资,替代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影响较大的传统化肥农药、农膜、饲料。
从劳动者看,传统的农业劳动者逐渐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必须加快培育一批掌握“新农具”会干“新农活”的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农业劳动者,如农业科技人员、农业职业经理人等。这些“新农人”颠覆了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印象,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农业劳动者。为此,应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契机,以新质生产力为动力,推动更多优秀人才下乡,加快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农业劳动者。
二、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需要着眼农业全产业链,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更多元、更高效的新农业新业态。
从纵向产业链来看,需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在农产品加工环节,通过工农业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农产品流通环节,需要在农产品电商基础上,加快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VR/AR等数字技术,构建智慧物流,拓展直播带货、粉丝经济等数字化营销渠道,缩短流通链条,提高流通效率,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助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品牌化。
从横向产业关联来看,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可再生能源等关联产业深度融合,能够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产业带动作用,促进相关产业群高质量发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相互联系、互补互促,既要遵循现代化规律,也要符合我国国情。
B.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已被农业科技人员、农业职业经理人等“新农人”代替。改变了传统农民的印象,成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
C. 纵向产业链与横向产业链不同,纵向产业链需要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支撑,横向产业链需要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促进融合发展。
D. 从产业链来看,我国已基本实现农业生产产前产后的社会化大生产和企业化经营,但生产环节却以分散化生产为主,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生产中的基本国情。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实现种子自主,通过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干细胞育种等颠覆性技术,目前我国实现了种业自立自强、种源自主的高质量发展。
B. 我国农业人口基数大,农业具有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如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势必影响我国传统农业生产,进而使农业生产失去就业和社会保障职能。
C. 我国城乡发展不统一,城乡数字化运用水平有一定差距,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使用信息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严重落后于城市居民,这就成为阻碍新质生产力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主因。
D.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依然是传统农业,农业产业链尚不完善,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产业强国建设,就需要着眼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打造农业新业态。
3. 下列各选项不属于新质生产力在农业现代化生产中应用的一项是( )
A. 土壤湿度传感器
B. 独居老人生命体征探测器
C. “无人农场”新种植模式
D. “互联网+农业”定制农业、认养农业
4. 两则材料论证的内容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如何更好实现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促进和推动?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分别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强国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材料一强调新质生产力在提升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产业链发展以及改造农业生产关系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农业的全面提升。材料二则指出在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堵点和难点,比如数字鸿沟、基础设施不足等,这些挑战限制了新质生产力的充分发挥。整体来看,两者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及面临的实际困难。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已被……代替”错误,根据材料一“必须加快培育一批掌握‘新农具’、会干‘新农活’的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农业劳动者,如农业科技人员、农业职业经理人等。这些‘新农人’颠覆了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印象,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农业劳动者”可知,应是“加快培育”,并非“已被替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红桃红
胡斐
冬天的尾巴,旷野里的风还是长刺的。海花从车窗里伸出手去,接着撒野的一段风,一抓一放,割得掌心生疼。她被凛冽的风逼出了泪来。车上坐着十几个人,都是歌舞团的演员,他们去慰问一个边境哨卡。听说那里荒无人烟,只有九个兵,守着一座黑色的山,没有树,没有草,风毫无遮挡,自由来去,吹得那里的石头滴溜溜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