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第三学月月考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240字。
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第三学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农村,有些地方的地下水,喝进嘴里会有很重的咸苦味,也就是老百姓经常说到的水碱大。这类地方的土壤往往非常贫瘠,农作物产量很低甚至无法成活,在雨季过后,地面会凝结出一层白色粉末,这就是盐碱地。
土壤是一个包含固—液—气的复杂的系统,其除了本身的固体颗粒外,还包含有可溶性盐类,通常情况下它们在土壤溶液中作为营养成分,但当这些离子的浓度达到足以对土壤性状和植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时,这些营养成分就变成了危害,使得土壤失去了生产能力,形成了盐碱地。
一般来说土壤中盐分的运移离不开地下水的参与,而在地下水位比较高的地区,地下水中的盐分受到地表蒸发的影响更容易在地表聚集,因此容易发生盐碱化。按照土壤中盐分的来源及形成过程,土壤盐渍化可以划分为原生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前者是因为受到当地气候、土壤岩性、地下水运动条件的限制,造成了自然状态下地下水位较高,从而形成土壤含盐量过高的问题,后者是人为操作或者管理失误等因素,如灌溉量过大或排水不畅,导致地下水位过浅,表层土壤盐分过高的现象。
盐碱地的形成既与自然因素有关,又与人为因素有关。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文条件等,人为因素包括对土地的不合理灌溉及耕作等。盐碱地不仅妨碍工程建设,而且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农林业生产,给环境、经济和社会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
(摘编自何锦《大地之殇——盐碱地》)
材料二:
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而言,半干旱半湿润区的盐碱地从来都不是“无用之地”,而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端稳“中国饭碗”,综合利用盐碱地是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一块重要“拼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土壤中的可溶性盐类的离子浓度过高时,就会影响土壤的性状和植物的生长,最终会使土壤的生产能力减弱,形成盐碱地。
B.我国土地资源有限,要实施“藏粮于地”的战略,最关键的就是要修复改良半干旱半湿润区的盐碱地,使其适宜农作物生长。
C.我国盐碱地面积大,有开发利用的潜力,经过改造后能变成优质的耕地,其粮食生产能力会显著增长,甚至超过一般的耕地。
D.研究人员将部分水稻品种中含有的AT1或GS3基因耐盐碱自然变异形式导入部分北方水稻的品种中,并进行广泛种植,使之能够食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地下水位比较低的地区,地下水中的盐分难以受到地表蒸发的影响,不容易在地表聚集,因此这些地区不易发生盐碱化。
B.全世界现有灌溉土地中,绝大多数是由于灌排体系管理运行不到位,导致地下水位过浅,表层土壤盐分过高,产生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
C.治理盐碱地不易,人们无法完全根除盐碱,这就要求人们长期治理、反复治理,并且警惕产生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问题。
D.高粱具有高耐盐碱性、高生物量、高蛋白含量的特点,科研人员不断对其进行试验、筛选、比对,最终锁定其耐碱相关基因AT1。
3.结合材料三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我国治理盐碱地举措”的一项是( )
A.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重点突破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主要解决了环渤海地区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的粮食生产问题。
B.盐碱地上不只能生产粮食,科研工作者因地制宜,还发展了耐盐碱中草药、牧草、林果等特色作物的种植,不断挖掘其农业生产潜力。
C.近年来,在新疆克拉玛依小拐乡新垦盐碱荒地上,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以生物改良为主的综合试验。
D.某地用塑料薄膜覆盖盐碱土壤,并设置地表沟渠、铺设地下暗管、灌溉土壤,从而加快盐碱离子淋溶速度,降低表层土含盐碱量。
4.科普文的语言讲究严谨准确,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其语言的严谨准确体现在哪些方面。
5.三则材料均围绕农业发展中盐碱地的治理与利用展开,其在内容上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山水
李广田
①先生,你那些记山水的文章我都读过,我觉得都很好。但我又有一个奇怪念头:我再也不愿意读你那些文字了,我疑惑那些文字都近于夸饰,而那些夸饰是会叫生长在平原上的孩子悲哀的。你为什么尽把你们的山水写得那样美好呢?我现在以一个平原之子的心情来诉说你们的山水:在多山的地方行路不方便,不如平原坦坦荡荡;在山里的人很不容易望到天边,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