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570字。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早在开始报告文学创作之前,傅炜如最先接触的是特稿①写作。毕业后,她进入媒体工作,参与过很多重大主题报道。但在一次次采访后,她的心里升腾起一种不满足感,她不想止步于简单的新闻采写,而想探索受访人物的精神内在,以及他们与这个社会、时代的关系,对人生的态度,寻求自我价值的途径等,从而创作出更有厚度和质感的东西。2019年,恰巧需要一部关于杭州钱塘江两岸几十年发展变迁的报告文学,而这里正是傅炜如从小到大生长的地方,因为情感上的联系,她的创作灵感被重新唤醒,开始了近两年的调研和采访,从一家三代人的故事入手,完成了《钱塘一家人》。当敲下最后一段字后,她有一种强烈的满足感,她对自己说:看,长篇报告文学我也可以的。
李菁:与小说、散文等体裁不同,报告文学更需要实地调研、考察等工作。创作前,你一般会做哪些准备工作?
傅炜如:我会花大半的时间在调研和采访上。首先是对选题的判断,选题值不值得写,在当下有什么样的意义,会不会很快被时间淹没,又是否有公共性,能否与读者产生普遍连接等。此外,还有采访的主要人物有没有完整的行动轨迹、会不会讲故事、善不善于表达心理活动等。我还喜欢研究涉及到的一些专业性知识,即便最后在作品中呈现的文字可能很少。我始终觉得,报告文学的落脚点虽在于文学,但也一定具备所写题材领域的专业价值,身为作者需要去做足功课,思考文学之外的意义。还有一种准备是长期的、持续积累的,属于作者内在的自我提升和成熟。因为报告文学作者需要对这个时代、社会有体察和感悟,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阅历,也需要有能力处理资源和各种社会关系。
李菁:在创作中你认为该如何让“新农村”等主题重新焕发活力,体现时代性?
傅炜如:对我来说,发现时代中有新的东西才好玩儿,才会吸引我去写。我在《人民文学》发表的《稻香》,写的是浙江乡村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刘松、沈燕等一大批年轻的“乡村CEO”来到乡村,作为公司的总经理,将一些运营企业的创新性思路挪到村里,整合资源,提高收益,为乡村带去新业态、新模式。这些人物反映的是乡村现阶段的发展,村庄正在经历一个乡村地域空间重构和综合价值重塑的过程。特别是在浙江,农村仅仅依靠农业就能生存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当下更加强调农村的地域空间是一个向外部开放的、多种产业复合体的经济空间。这是一种新的概念。
我认为作家对时代要有自己的理解。报告文学具有时代性、历史性、政治性,“时代”是其中一个特点。我在写作的时候,要处理很多背景资料,像国家政策、历史脉络、地理环境等等。但我不太愿意将大段的资料呈现在文本里,而会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阐释,将材料放在人物、情节中,比如当一个政策改变了某个人物的选择,成为其人生的转折点,或者对事件的转折起到了重大影响的时候,背景资料才在文本中体现意义,并有更加文学性的呈现。
李菁:报告文学是基于事实的文学写作,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审美表现力。你认为报告文学作家该如何融合个人叙事与国家叙事,让作品兼具故事性与真实性?
傅炜如:第一个问题,应该是报告文学作家们写作的一贯追求。在我脑海里有一个模糊的方向,也是对自己的要求,作者要有大格局和大胸怀,关注世界、国家、社会。另外,还是要写人,从“小”的人到“大”的人,从个人命运到人性的沉浮,从普通的个体到与国家的联系。这种创作是一种双向的创作,当个体与他人、时代和社会发生交集时,个体的写作才变得有意义。
第二个问题,故事性涉及到写作的技巧、文本的建构,例如如何搭建结构,怎样呈现个人风格的语言、怎样运用意象等。至于真实性,我想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说过的话:“我丝毫不想通过自己的虚构来增加或者冲淡所发生的一切的内外真实性……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一个作家都别想去超过它。”
李菁:无论是《稻香》还是《老药工的六神丸与巧克力》,你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又充满积极向上的能量。报告文学作家该如何创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傅炜如:在非虚构的语境里,我要承认,创作人物是很难的,因为一切都要来源于真实。这是非虚构和虚构的壁。像非虚构作品中关于人物的心理描写,一定是受访者自己说出来的,而非作者本人臆想。在客观的基础上将人物写得生动,还是要靠采访,采访得有多深入,人物就有多鲜活。
美国非虚构作家伊莎贝尔•威尔克森将采访者和受访者的关系称为“加速的亲密关系”。她把人物的采访比喻成剥洋葱,把洋葱的外层撕开,会看到那层是闪亮、弹性的、柔软的,作家当然也不会甘心用这一层,而是想要洋葱的中心部分——最具有鲜明和真实风味的部分。在采访中,即便是跟踪式采访,我们总是希望能够更快地达到“洋葱”的中心部分,这就需要加速的亲密关系。采访之外,还要善于观察,在细节中找到他们的个性。
(摘编自李菁《傅炜如:从特稿到报告文学,会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注】①特稿: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特稿写作过于简单,不能创作出更有厚度和质感的作品,傅炜如就选择了转向报告文学写作。
B.傅炜如认为报告文学作者应主动研究并具备相关题材领域的专业知识,表现了她卓越的写作追求。
C.报告文学中不应该大段穿插国家政策、历史脉络等背景资料,因为这样会有损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D.报告文学属于非虚构作品,因此作者在创作人物时不能运用虚构类作品常用的人物描写写作方法。
2.下列有关访谈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菁聚焦报告文学创作这一话题,从准备工作、审美表现力、人物塑造等方面对傅炜如进行提问。
B.李菁在访谈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十分了解傅炜如的创作计划、创作主题、代表作品及艺术特色等。
C.画横线的句子展现出李菁对采访的引导力和把控力:先肯定了对方的作品亮点,再提出相关问题。
D.傅炜如的回答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还不时引述名家的言论,体现了优秀的表达能力和理论素养。
3.下列选项最不符合访谈对象谈及“作家对时代要有自己的理解”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在《祝福》中借鲁镇的封闭迷信、民众的愚昧麻木等内容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进行了反思。
B.《包身工》不带虚构和夸张地揭露了包身工悲惨的遭遇,同时揭示了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
C.《别了,不列颠尼亚》在现场与历史的交织中充分挖掘了重大新闻事件“香港回归”的现实意义。
D.《大战中的插曲》采用第一人称展开回忆,在朴实无华的叙述中,带给读者强烈的真实感、亲切感。
4.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壁”一词,请简析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菁与傅炜如关于报告文学创作的访谈对我们的写作取材有哪些启示?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松
徐怀中
我真的很可怜这个伤员,看样子,十来八个月别想脱离石膏绷带。
不过,说实在的,我多少也有点厌烦他。说话粗声粗气的,缺少起码的尊重,让人受不了。
是嫌病房是木板房吗?可这还是靠我们两只手盖起来的,这是边疆啊!
天数一长,我才慢慢看出来,他这样凶,不过是在掩盖自己的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