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2025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2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2/29 21:12:4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3 总计:13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480字。

  河北省衡水市2025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通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在文学描写中可以彼此打通。颜色能有温度,声音能有形象,冷暖能有重量,气味能有体质,通过语言文字调动起人的各种感觉,可以使人充分领略事物的美感。
  通感是西方的概念,钱锺书把它拿来研究中国传统诗文,开辟了一条新思路。不要小看这种平行比较的方式,如果你没有看过大量相关的例子,你怎么能把一个概念运用到另一个领域中去?通感这个文学现象早已有之,但是把它当作一种自觉的创作手法是在19世纪末法国象征主义那儿,他们写诗有意打破感官的界限,耳朵能听到香气、眼睛能看到温度、鼻子能闻到乐曲,真是“乱作一团”。不过达到的效果倒很独特。钱锺书没有把通感发展到那个地步,他注意的还是比较优雅的通感方式,追求和谐、新奇的风格。他认为中国诗文一直存在着通感现象,古代文学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到,所以他要把这一点给指出来。
  比如,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通感最著名的例子要算那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枝头的春意属于眼睛观察的范围,“闹”却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享受。清代著名批评家李渔就不懂通感,所以嘲笑这句诗是乱用。钱锺书发现,将视觉和听觉最早融合在一起的是《礼记•乐记》,其中有一段话形容歌声,说歌声高音好像向上抗举,低音好像向下坠落,停止时像枯木一样没有丝毫生气,连续进行时如串珠。这段话为后世诗文中的声音描写开辟了途径。
  钱锺书说,李商隐形容歌声的诗句“珠串咽歌喉”和《乐记》中那段话的意思一样,都是说歌声好像具有珠子的形状,又圆满又光润,构成了视觉兼容触觉的印象。白居易形容吹觱篥的声音“急声圆转促不断,轹轹辚辚似珠贯。缓声展引长有条,有条直直如笔描。下声乍坠石沉重,高声忽举云飘萧”,《乐记》里所描述的声音效果这里全都有了。李贺的比喻更有新意:“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形容歌声圆润如珠,露滴也像珠子一样圆亮,其把歌声比作露珠,又使歌声多了甜美滋润的效果。
  钱锺书认为对《乐记》里“上如抗,下如坠”的描写发挥最好的是《老残游记》里王小玉说书郡一段:“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哪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曲折……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愈唱愈低,愈低愈细……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一段鼓书被作者描画得令人眼花缭乱,但钱锺书总结说,秘诀也不过“听声类形”四个字罢了。
  (摘编自李莫谦《能听香的耳朵——通感》)
  材料二:
  形容声音的“脆”,可如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里“唱得好的叫小良人儿,那个嗓子真是掉在地下摔三截儿”一样。形容“静”用深净的水色,如王维的“色静深松里”。声音的“清远”和“热闹”可以用温度感觉的寒暖来形容,如刘长卿的“寒磬满空林”,清远的磬声回荡在幽静空旷的树林里,寒意顿生;杜牧的“歌台暖响”则用暖意形容喧繁的乐声。古代诗文中对声音的创造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感是诗文里常用的表现手法,就是使各种感觉在诗文里相互打通,产生形感、质感,让读者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B. 通感作为创作手法在诗文里一直存在,是一种作家自觉使用的早已成熟的创作手法,但有些人从生活常理出发,认为这是乱用。
  C. 通感,与佛教里讲的六种感官互相为用、道家所说的“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类似,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心灵的支配而产生的效果。
  D. 钱锺书对通感现象作了深入的理解、全面的说明与精要的阐释,通感概念大行于世,使我们品尝到了如美餐一样的诗文的味道。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材料一说理从古到今,从外到中,论据使用材料丰富,分析说理条理清楚,大量诗文的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与文化意蕴。
  B. 材料一用“红杏枝头春意闹”,把属于眼睛观察范围的“枝头春意”,与属于听觉的“闹”的声音波动结合证明通感有和谐与新奇的效果。
  C. 材料一中,李商隐的诗句“珠串咽歌喉”、《乐记》中的“上如抗,下如坠”、《老残游记》里描写王小玉说书都是典型的“听声类形”,产生了可感可触的效果。
  D. 材料二说如果没有钱锺书,就不能发现诗文里的通感现象,钱锺书的通感论在文艺理论中开宗立派,让读者品尝到诗文里色香味相融的美。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表述不属于“通感”一项是( )
  A.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 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
  C. 瀑布下泻,如半空中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飘动。
  D. 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4. 请简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 林逋《山园小梅》(其一)里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请结合材料中对于通感的阐释,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半块青萝卜
  童村
  小惠看到那半块青萝卜时,正是中秋黄昏时分。她和西征的队员们,已经有十几天没有吃到过一粒粮食了。只要能咽进肚子里去的,他们都咽进去了。可是,还是饿。
  那半块青萝卜,是在一小片刚收拾完不久的阳坡菜地旁发现的。它就躺在一丛枯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