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部分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4060字。
绝密★启用前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及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 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以政治学视角观之,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突出的文明意蕴,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底蕴。
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逸经盛衰而绵延不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以“天命靡常、民惟邦本”的价值原则,凝聚起贤智之士和豪杰之才对文明的政治伦理责任的集中担当。“天命靡常”是一种深切的忧患意识,天命可以变革转移,意味着建设国家和治理社会的责任在历史的时势中向有德有功的个人和集体开放。“民惟邦本”是一种深刻的政治理性精神,“民为贵”主张的是以人民生活优劣和民心向背为政治良否的普遍判断标准。二者的结合,将政治秩序的兴衰原理,呈现为责任向上集中与德能向下分布的相互塑造,这一原理既作为正当性的依据超越于个人和集体的成败之上,又作为基本追求弥散于不同时代的制度和行动之中。
在中国传统政治秩序历时悠久的发展中,“天命靡常、民惟邦本”始终保持着原则性的地位,不断激发着新的观念和实践。殷周之际,周人以自觉的省思精神将统治资格的来源从“帝命”变为“天命”,并使能否“敬德保民”成为衡量统治和治理良善与否的内在原则。在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中,“天命靡常、民惟邦本”不仅作为政治生活的基本追求得到继承,而且在诸子对天地和人世生活之道的追问中获得了更为自觉和精深的思想内涵。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历程中,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整体性危机,“天命靡常、民惟邦本”的原则不断激发有识之士探索文明赓续和复兴的道路与目标。
中华文明包含着众多的文化单元,不同地域和族群在长期交融共生中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九州共贯、天下一家”的基本格局,形成了具有丰富内部元素和鲜明整体特征的政治文明共同体。支撑众多文化单元凝聚为一体的,正是中华文明的文明目标和政治追求。一方面,超越族群界限而将广土巨族凝聚在一起的,是对同居合群的文明生活之道的普遍追求;另一方面,文明的普遍追求通过各个族群的行动和思考展现为具体而多维的样态,特别是诸多族群的共生和交融孕育着文明更新的契机,中华文明正是在内部不同族群的接力之中不断获得新的活力与生机,进而得到赓续和发展的。
从历史变迁来看,众多的文化单元是在中华文明对建设国家和治理社会的自觉探索之中逐渐凝聚起来的,其中的关键环节是周代宗法分封制和秦代郡县制的广泛实施。周代采取了严密的分封制度,既带来了人口和文化在广大疆域中的流动,也缔造了作为地缘政治单位的众多诸侯国,以制度化的方式促进了文明内部多样文化的交融共生。秦统一六国之后,推行了郡县制,缔造了中国此后两千多年“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基本形态,极大提升了政治文明共同体的统一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尊崇。”与追求“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相应的,是中华文明长久秉持的“为政以德、任人唯贤”的政治伦理精神,这种政治伦理精神鼓励那些有才有德的贤能之士加入建设国家和治理社会的实践之中,把自身才德发挥到广阔政治社会领域。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把具有才德的优异之士充实到政府之中,以“贤贤”为标准选拔和任用人才。
早在西周时代,“贤贤”就已成为卿士大夫的选拔原则。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形成和选贤举能思想的发展,为“为政以德、任人唯贤”的政治伦理精神提供了社会和思想基础。秦汉以后,对贤能之士的培养、选拔和任用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秩序的重要内容。同样,经由科举选拔和与之相匹配的经典教育,唐宋以来的历朝历代从不同阶层广泛吸收才德秀异之士参与政治实践,将对德政的追求广泛而深入地贯穿治理和教化活动之中。
(摘编自张铮《政治学视野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中深蕴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自觉和价值追求。党章明确规定,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毛泽东同志强调“唯人民的利益是图”,邓小平同志认为改革开放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带领人民奔康致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历程中,传统文化以突出的文明意蕴,成为建设现代文明的深厚底蕴。
B. “天命靡常、民为邦本”超越了个人和集体的成败,又作为基本追求弥散于不同时代的制度和行动中。
C. “九州共贯、天下一家”的基本格局既体现了各地域和族群的文化的丰富性,又体现了其共同的追求。
D.我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就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不管政府是否任贤,他们都会主动参与国家社会治理。
|语文•调研卷Ⅱ 第2页(共8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能迭经盛衰而绵延不断,根源在于历代先贤和豪杰能担当起对文明的政治伦理责任。
B.在中国传统政治秩序历时悠久的发展中,“天命靡常、民惟邦本”呈现的观念与实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
C.中华文明通过诸多族群的共生和交融不断获得新的活力与生机,而这也为其赓续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D. “为政以德、任人唯贤”的政治伦理精神鼓励贤能之士加入国家治理中发挥才德,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以“贤贤”为标准选任人才。
3.下面不能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一中“任人唯贤”的一项是(3分)
A.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秦孝公
B.治安之本,惟在得人。————李世民
C.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鞅
D.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
4.材料一中多处运用引用,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清水沟人家
刘平勇
一九七五年,七岁的我,在老家清水沟读一年级,十七岁的大哥在一个远房亲戚的介绍下,到湖北去修铁路。清水沟村地处边远,很多人都是不识字的,要是有亲人写信回来,必然要请杨三爷去读信并且代写回信。杨三爷戴着一副酒瓶底厚的黑边眼镜,村里人都把他喊作“杨眼镜”。
我的父母一字不识,每次大哥来信,我妈都要去请杨眼镜来家里读信。杨眼镜读信有板有眼,语速不慢不快,声音不高不低,听起来特别打动人心。杨眼镜读我哥的来信,我们一家人常常听着听着就流下了眼泪。杨眼镜写信也是很特别的。他用毛笔写信,小楷,每个字都好看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