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同步测试1
- 资源简介:
约3920字。
喜看稻菽千重浪
A级 基础训练题
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完成1~4题。
1.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0分)
2.本文写了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科学家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12分)
3.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这样选材有何艺术效果?(9分)
4.本文属于什么新闻体裁?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9分)
B级 素养提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材料一:
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从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袁隆平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目前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全年亩产达到1530.76公斤。杂交水稻现在已在印度、美国、巴西等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
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不断攀登杂交水稻研究的高峰,用行动践行担负国家粮食安全的赤诚初心和使命责任。
(摘编自科技部官网2021年5月23日)
材料二:
5月24日,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人们来到这里,与袁隆平告别。
上午10时,“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遗体送别仪式在铭德厅开始。
铭德厅门口,写着挽联。哀乐低回。袁隆平躺在鲜花翠柏中,面容安详。阳光透过天花板的玻璃洒落在他身上。他穿着红蓝格子衬衫和深蓝色西装外套,这是他生前最喜欢的衣服。
10时15分,铭德厅内开始默哀。
铭德厅外,长沙明阳山仿佛被人潮淹没。拥挤的人群中,许多人看不清面容,一眼望去,只能见到一朵朵明黄和雪白的菊花——人们把手中的鲜花举过头顶。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 )
A.袁隆平荣誉等身,既是他不懈努力的明证,也是国家对劳动者的赞美与肯定。
B.袁隆平没有遗言,是因为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继承了他未完成的事业。
C.袁隆平践行了“做一粒好种子”的铮铮誓言,穷其一生力求实现“禾下乘凉梦”。
D.袁隆平书房里的小诗,既激励着他自己,也勉励着邓华凤等人永无止境去探索。
6.下列对三则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 )
A.袁隆平成功选育的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已推广到全国应用,并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
B.明阳山送行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袁隆平的追思,也彰显了我们的社会尊重劳动者的传统美德。
C.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近60年,不为私利,不计得失,可以说他与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息息相关。
D.袁隆平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精神影响一代代科研人刷新着我国杂交水稻产量的记录。
7.下列关于三则材料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 )
A.材料一是消息,真实、及时、简明地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