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同步测试3
- 资源简介:
约3320字。
大学之道
A级 基础训练题
阅读《大学之道》,完成1~4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 )
A.在明明德 明:彰明
B.知止而后有定 止:终止
C.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概,一律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 )
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B.每件事物都有根本和始末,每件事情都有终结和开始,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C.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D.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德为根本。否则,不会有好的治理。
3.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12分)
4. 第二段重点写了哪“八目”?“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12分)
B级 素养提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明明德”。 历代的学者对“明德”概念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东汉儒者郑玄释为“至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释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释为“君德”。这些阐释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与先王政教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结合“明德”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大学》文本来看,《大学》中的“明德”思想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
其一,“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这种美德。从《大学》中的阐发来看,从政之人要心怀仁爱百姓之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君主和百官应以义制利,不以个人私欲损害百姓的利益和福祉;君主百官要做到内心公平中正,一言一行为百姓起到示范作用。《大学》中将“明德”指向“明政之德”,是对早期“明德”传统的继承。“明德”最早出现在金文中,指承自先祖,以威仪和勤政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品格。在《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中,“明德”也多次出现,用以颂扬古代圣王的美好德行。在这些文献中,“明德”常与“幽昏”“无礼”等词对举而出现,凸显出“明德”是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对立面。
其二,“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行。“明明德”就是通过教育和自明,使人所本有的光明德行得以显明。《大学》对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