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同步测试
- 资源简介:
约4060字。
将进酒
A级 素养提升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58分)
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是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带来很大影响。影响之一,是在文学的题材方面。“在西方文学之中,神的惩罚和人的受难,往往是动人心魄的主题……相形之下,中国文学由于欠缺神话或宗教的背景,在本质上可以说是人间的文学,它的主题是个人的、社会的、历史的,而非‘天人之际’的。”影响之二,是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方面。中国文化把政治,也就是协调人际关系,看得高于一切,因而它早就要求文学要为政治服务。大约出现于汉代的《毛诗大序》,就已经对此做了明确的阐述。这一般被看作儒家的文学观,但是其实整个中国文化都有这种倾向。
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
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宋诗发展到北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政治影响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 )
A.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和协调人神关系相比,协调群体间的人际关系在中国文化中是更重要的事。
B.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
C.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
D.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程度,因为时代稳定、社会繁荣,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 )
A.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
B.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比较罕见的。
C.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颇有关系。
D.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是灾难。
3.下列各项,最适合作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8分) ( )
A.《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元结主张,诗歌应“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
C.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D.王国维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4.白居易在《策林•采诗》中建议:“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16分)
5. “诗与政治”相关联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之一,政治和李白的诗歌创作存在哪些关联?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生平,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18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7题。(24分)
将进酒(小梅花)
贺 铸
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葭,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①马无草。开函关,掩函关,千古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