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作文专题复习:“科学精神”类作文指导
- 资源简介:
约9810字。
“科学精神”类作文指导
一、“把握规律”、“顺应时势”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的讲话中引用了古语“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该语出自唐代房玄龄等人所著《晋书•宣帝纪》,意指做事顺乎义理,就容易见效;行动违背时势,就难以成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本次作文题采用近年全国高考一直使用的新材料作文题型。考生须在阅读题目给出的材料后,按所给的任务要求进行写作。
(一)关于题意理解
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1)对材料的理解
材料共 1 句话,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的讲话中引用了古语“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
这句话首先告诉我们习近平主席在国际重要讲话中引用了“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这一古语。这说明这一古语在现代社会仍然尤其价值和意义。
第二层,该语出自唐代房玄龄等人所著《晋书•宣帝纪》,意指做事顺乎义理,就容易见效;行动违背时势,就难以成功。
这句话说明这句古语的出处及释义,其意思是:做事顺乎义理,就容易见效;行动违背时势,就难以成功。这句话告诉我们:“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这一古语的意思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正面来讲,做事情要顺乎义理。“理”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中所蕴含的规律性,“顺理而举”就是要顺应规律。另一方面,从反面来讲,行动不能违背时势,否则就难以成功。“时”即“时势”,“时”往往与“势”紧密相连,体现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过程的大势、趋势。《易传•艮卦》所讲:“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动静行止只有适应了时势发展,才能有光明的前景。
综合两方面的意思,这句话强调做事情既要顺乎义理,又要顺应时势。中国古代贤哲常将“理”与“时”作为一对范畴,认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中,因而做事要把握规律、顺应时势。把握理、时、势,尊重规律、顺应人心,因时顺势、主动谋势,是中国古代先贤定国安邦的精髓要义。
(2)对引导语的理解
本作文题第二段为引导语,规定了写作任务。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其中,“联想”是由材料引发的联想,写作时可以联系个人、企业、国家的事例来说明“顺理而举”、“应时而动”的道理。“思考”是对材料的思考,围绕着材料内容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如什么是“理”,什么是“时”,为什么要“顺理而举”,为什么不能“背时而动”等。
(二)关于是否符合题意
能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