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导学案10
- 资源简介:
约6490字。
选择性必修上册导学案
2.5.1《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一、了解《论语》,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二、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三、理解本文蕴含的深刻哲理,将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
【课时安排】两课时
【知识链接】
一、了解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观看视频对孔子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体式有(1)语录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3)叙事体:其中多少具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在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自主预习】
一、读准字音(听音频齐读课文)
八佾( ) 文质彬彬( )
迩之事父( ) 譬如( )
子罕( ) 未成一篑( )
答案:yì; bīn;ěr;pì;hǎn;kuì
二、初读文本
学习第一章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问题: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食: ②敏: ③有道:
答案: 动词,吃饭 ;勤勉;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
翻译答案: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概括主题答案:
提出“好学”的具体要求。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孔子认为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强调道德实践重于知识。
学习第二章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