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9570字。
辽宁省丹东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前,多地中小学课间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课间5分钟的“微改革”,为课间活动做加法,为学习压力做减法,让更多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让更多家长增添了预防“小胖墩”“小眼镜”的信心,让更多学校深入思考如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探索“五育并举”、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的生动实践。
为此,教育版推出“大家谈•今天,如何让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栏目,展现教育教学一线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实践,共同探讨如何更好让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助力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
记者:课间由10分钟增至15分钟,时长的调整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王攀:对学生而言,课间活动不仅是体育活动,更是放松身心、自我调节的好机会。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对义务教育学校课间安排做出调整,原则上将课间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从政策制定的角度考量,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小切口,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长远看,张弛有度的一日学习生活,或将带给孩子从容自若的一生。
吴键:5分钟的“微改革”针对的是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消失不见”的课间。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出于安全考虑,有相当一部分学校,课间不允许学生随意走出教室,且严格约束学生的行为,甚至要求同学之间相互监督。学生被“圈养”在教室,厕所成为孩子“社交角落”,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记者:增加的5分钟从哪儿来?一日课程设置如何统筹安排?
王文琼:课间增加的5分钟,有些是从大课间里腾挪出来的,有些是结合长短课改革实现的,学校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对学生在校活动进行系统性优化。从实践来看,目前学校15分钟的课间让学生和老师都更加从容,能有效改善校园生活节奏,达到劳逸结合、动静适宜的效果。
姜波:课间和课堂、休息和学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割裂和对立的。短短5分钟的变化,影响的可能是学校一天的课程设置、学生一天的作息安排。教师应当真正意识到,让孩子休息好、玩好,是教育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责任。只有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活动,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健康、活跃的学习环境,从而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记者:课间多出5分钟后,怎样让学生真正走出教室?课间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哪些变化?
吴键:5分钟的改变带来的是时间的延长,也是空间的扩展。以前,课间时间短,学生只够整理书本、喝水、去洗手间,到操场上玩的时间有限,难以开展有组织的运动项目。随着课间时间增长,如何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在阳光下尽情奔跑,如何克服场地的限制、合理规划活动区域,如何丰富活动形式、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等,都成为学校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王文琼:5分钟“微改革”需要有科学、系统的改革设计作支撑。如果无法为孩子们提供合适的场地设施,无法提供合适的运动项目,那么15分钟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我们学校目前采用的是“共性普及+个性特色”的思路,一方面把跳绳作为普及项目,短跳绳和大摇绳,人人能跳;另一方面为各班级配备沙包、皮筋、铁环等,鼓励孩子玩出个性。
董银银:体育锻炼多一些,“小眼镜”“小胖墩”就会少一些。以前常常担心孩子久坐不动、缺乏锻炼,如今孩子动得多,吃得香,睡得也香,和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变多了。看着孩子充满活力的样子,作为家长,也跟着高兴。
姜波:我们对课间活动内容做了优化,比如开放文体馆、乒乓球馆等校园场馆,并提供器材,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把体育课上老师教授的花样跳绳、踢毽子、篮球、手球等项目带进课间,组织“体育擂台赛”;利用校园开放的智慧体育设施,进行体育项目自主检测和团队比拼游戏,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等。
王攀:诚然,安全高效的课间活动离不开学校的科学布局、统筹设计,但也要提防一种现象,就是“被安排”的课间,即学校为了便于管理,要求学生在课间只能参与某些固定的活动。事实上,自主的课间才是学生们期待的。我有一次在一所中学参加教研会议,散会时恰巧是课间,一瞬间楼道里熙熙攘攘,空地上不少学生打起了羽毛球。虽然没有球网、没有画线、没有计分,但孩子们跃动的身影和青春的笑脸让人十分感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他们自由奔跑、无拘无束、收获快乐,才是课间调整的初衷。
记者:课间5分钟“微改革”体现了怎样的育人导向?如何把以学生为中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课间5分钟的“微改革”,为课间活动做加法,为学习压力做减法,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探索“五育并举”的具体举措。
B. 学生被“圈养”在教室,课间不可随意走出教室,行为被严格约束,一些学校的做法虽出于安全考虑,却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C. 想要把完整的课间留给学生,除了要提升课间活动的参与度,还要做好课堂教学的优化,更加重视集体备课教研活动。
D. 课间活动之所以成为一个关键的改革切入点,表面上看是常规认知不足,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对教育的理解尚不够科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课间增加的5分钟,应该从大课间抽取或通过长短课改革来实现,从而实现对学生活动的系统性优化。
B. 以前没有增加这5分钟,课间时间相对较短,学生到操场上玩耍的时间非常有限,难以开展运动项目。
C. “微改革”背后,是要求教育工作者把全面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成长。
D. 只有课间放松,课上才能专注;课间投入地玩,课上就能投入地学,这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3. 下列选项对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访谈颇具提问技巧,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访谈内容逐渐深入,可见记者在采访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B. 要把“以学生为中心”真正落到实处,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既需要转变观念,也需要改变某些教学行为。
C. 从访谈内容可以推知,姜波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董银银从家长的角度对5分钟“微改革”给出不同看法。
D. 四位嘉宾都分别阐述了对“微改革”的育人导向和“学生中心观”如何落实这两个问题的看法,观点互为补充。
4. 请概述5分钟的“微改革”给学校课间活动安排提出哪些要求?
5. 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给出解答,并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和典型性的特点,请结合材料对访谈的特点进行分析。
【解析】
【导语】本文以“5分钟‘微改革’”为题,探讨当前多地中小学课间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这一改革措施。文章通过记者与教育专家的对话,阐述了课间时长调整的考虑、课间增加5分钟的来源、课间活动的变化以及如何将学生发展为中心落到实处等内容。此次改革旨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课间活动质量,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本文深入剖析了课间“微改革”的意义,为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学生成长提供了有益启示。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除了要提升课间活动的参与度”错误。由原文“一是要提升课间活动参与度,包括活动规划、安全管理等,进一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了解。二是要做好课堂教学的优化,更加重视集体备课教研,只有保证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才能有效避免拖堂、占用等现象,才能把完整的课间留给学生”可知,“要提升课间活动参与度”不是“把完整的课间留给学生”的条件。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万物凝视(节选)
鲍尔吉•原野
光线给桌子写的信:
亲爱的桌子,我是光线,哈哈,没想到我会给你写信吧。我每天都在你的桌面上走一走,迈着光的大步,穿光的皮靴,欣赏你身上的花纹。
喜鹊说你成为桌子之前是一棵榆树。我猜你是果尔果日河边的榆树。外皮纵裂的沟被雨水浇过,长出绿色的苔藓。榆树身体向河水倾斜,好像有一件东西掉进河里,它拿枝杈去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