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5420字。
新疆喀什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社,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说什么“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一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
(摘编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
材料二:
记者:您和雷锋都被评为“最美奋斗者”,你们的事迹都很好地诠释了“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有许多共同之处呢。
袁老:我和雷锋是同时代的人,都出生在旧中国,经历过国家贫穷落后、人民受苦挨饿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那一代人都翻身了,就想怎样为国家做事,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
记者:您和雷锋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既热爱本职工作,又爱好文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材料一中袁隆平援引的数据可知,自1976年起15年间,我国粮食累计总产量就达到2000亿千克。
B. 双季早稻米质差,而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则品质好,其中主要是杂交稻,因此,杂交稻品质并不差。
C. 袁隆平出生在贫穷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差的旧中国。他怀着拳拳赤子心,立志为国家做事、为人民服务。
D. 作为和雷锋同时代的人,袁隆平认为“学习”“奋斗”不容忽视,但偶然的“灵感”“机遇”更为重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和情怀境界。材料一中袁隆平的来信,就展现其非凡的修养和学识。
B. 材料二中,记者的提问从袁隆平和雷锋的共同爱好切入,说明记者能事先了解采访对象的生活背景,讲究访谈技巧,发问得体。
C. 袁隆平把“淡泊名利,踏实做人”当做自己的人生准则,因此他多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巨薪聘请,心无旁骛地投身于科学研究。
D. 袁隆平认为,如果总想着享受,就不会有心思搞科研。可见,搞科研需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保持住静气与专注。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袁隆平“功名之下不忘初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B. 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C.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D. 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5. 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作为新时代青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哪些生活态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我国粮食累计总产量就达到2000亿千克”错误,材料一中“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可知“2000亿千克”是“增产粮食”而非“粮食产量”。
B.“双季早稻米质差,而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则品质好”错误,材料一“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选项表述缺少范围副词“一般”,而选项中“双季早稻米质差”过于武断
D.“但偶然的‘灵感’‘机遇’更为重要”错误,材料二“知识是基础,汗水就是奋斗,灵感是思想要活,当你做研究或干其他事情山穷水尽时,灵感一来,就豁然开朗了。机遇就好理解了,机遇偏爱有心人。”可知此处所指“灵感”是思维灵活,袁老所谓“机遇”是给“有心人准备”的,因此这里所说的“灵感”和“机遇”是必然性结果。且“更为重要”强加逻辑。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荷塘月色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问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