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2025年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3/19 22:06:5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9 总计:9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5270字。

  河北省唐山市2025年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算法”,原指人类解决特定问题的数理路径今天已成为网络世界内部规则的代名词。一台计算机以什么方式、什么步骤执行任务,正是依赖算法支配。一些技术人士曾提出,“算法没有价值观”,但现实证明,算法的设计或许可以在逻辑层面做到完美,可一旦缺少了正确价值观的导航,就会沦为作恶工具。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流量至上、利益至上被许多平台奉为圭臬,在这一价值观的主导下,算法频频作乱。有的过度采集信息,在非必要情况下太量获取用户隐私;有的明码标价宰客,差别对待新老用户。“千人千价”坑你没商量;有的炒作这榜那榜,鼓动饭圈互撕、网友对骂,热搜一片无聊狗血;还有的打造“信息茧房”,隐蔽而高效的“议程设置”,无节制地㧿其所好,使得公众视野思维愈发偏狭……不夸张地说,一些平台设定算法的目标就是“留住用户的每一秒”,即使是迎合人性弱点、恶俗趣味,也在所不惜。正因如此,不少人将新一代网络信息平台的崛起形容为“电线杆式的低俗生意,裹上了算法的外衣”,话虽刺耳,却点出了症结所在。
  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种现实,即进入互联网3.0时代后,当代人的生活运行建立在了各种应用之上。隐含在各种网络服务中的算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每天阅读哪些新闻,购买什么商品,经过哪条街道,光顾哪家餐厅。算法通过掌握人们接受、传播信息的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于社会的理解与认知,长此以往,将进一步影响社会舆论、形塑主流文化。也就是说,算法已开始脱离了工具范畴,逐渐演化成了一种引导、影响乃至支配人类社会的权力。未来学家马克•古德曼曾预警:“如果你控制了代码,就可以控制整个世界。”
  打击算法“作恶”,不仅是维护公众权益的必要之举,也是守护社会安全的战略部署。但客观而言,破题算法治理难度不小。推荐算法直接关乎用户活跃度、留存率,平台“内部严抓”明显动力不足。更何况,不同于商品缺斤少两、以次充好带来的直观感受,算法技术专业性、不透明性强,‘黑箱”普遍存在。即便将算法代码“置于阳光下”,算法本身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其很难条条句句得以检验和解释。为此,有关方面曾尝试蜀开技术面纱,对算法做到全方位、嵌入式监管。
  从已经普及的5G技术,到无处不在的算法应用,再到愈发成熟的人工智能,面对见代科技的集中爆发,有人曾预言,在可预见的未来,每一年都将是技术元年。技术更迭永远没有尽头,但这并不意味我们要迷信技术,如何守住“技术向善”的底线是每个寸代的必答题。尤其对已经走向下半场的互联网而言,更应放弃粗放式连接,向着更口注重用户体验、强调社会责任的方向发展。说到底,技术不等于一切,人才是万物的己度,只有让技术创新回归“人本位”,科技才能在离用户最近的地方温暖万家灯火。
  (摘编自高源《算法向善应成为数字未来的发展共识》)
  材料二:
  随着算法在社会生活中的深入应用,其双重嚼性日益凸显——既映射着人类的智素与善良,亦潜藏着因设计偏差或应用不当桺可能引发的道德风险。因此,我们应在央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对算法的审视和反思,发挥算法的积极作用,促进“算法向上句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算法已开始脱离了工具范畴,从解决特定问题的数理路径演变为网络世界内部规则的代名词。
  B.算法掌握人们接受、传播信息的渠道,因而影响人们对社会的理解与认知,进而影响社会舆论,形塑主流文化。
  C.目前现代科技正处于集中爆发期,未来技术的更迭还会继续,人类可以依赖科技解决所有问题。
  D.算法是应对信息超载的高效率筛选机制,能精准地实现“信息找人”,降低用户获取有效信息的时间成本。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算法技术内部监督动力不足、技术专业性壁垒高、不透明性强等问题是算法作恶的主要原因。
  B.技术终究是为“人”服务的,只有让技术创新回归“人本位”,注重用户体验,科技才会更有意义。
  C 利用算法过度采集信息,明码标价率客,打造“信息茧房”“议程设置”……这些做法会造成公众视野思维偏狭。
  D.算法通过信息匹配,实现了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的转变,证明其已完全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算法“向善”的一项是(3分)
  A.在社交平台搜索同一关键词,不同用户可能看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B.不同用户使用网约车平台,即使行程相同,价格也有差异。
  C.短视频平台不断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娱乐内容,满足客户心理需求,
  D.导航软件根据实时路况,为用户规划最优出行路线。
  4.如何实现“算法向上向善”?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5.刘女士是某酒店白金卡客户,在某平台通过手机软件预订房间价格每晚近800元,而同时段其他客人预订同样房型只要600元,请用材料中的观点评析这一现象。(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运用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惶 惑
  老 舍
  北平陷落了 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 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摆在他面前的却是这一家老少的安全与吃穿。祖父已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