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3/20 15:17:1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960字。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150分。考试形式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小说多有从形式上看来,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著名的如“刘玄德三顾茅庐”“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等等。这种情节的特点是同一施动人向同一对象作三次重复的动作,取得预期效果,因而笔者称之为“三复情节”。
  由元明至清末,无论长篇短篇、世情、神魔、英雄传奇、侠义公案等各体各类,中国通俗小说对“三复情节”模式的运用普遍深入而且持久。其意义各自不同。有的妙在“三复情节”本身,有的有调节叙事节奏的作用,有的还可以起到加强组织结构的作用,如《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以先秦人最重的卜筮而言,《礼记•曲礼上》简括为“卜筮不过三”,孔颖达疏:“卜筮不过三者,王肃云:‘礼以三为成也。’”“礼以三为成”就是说“三”为成礼之数,过或不及都是非礼的行为。而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礼教的社会,无往而不有礼数,所以“筮不过三”“礼以三为成”实行的结果就是“事不过三”。“事不过三”即是周秦以来中国人生活中一个重要而突出的习惯法则,它表现了中国人处事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作风。中国人“礼以三为成”——“事不过三”的文化传统,也就是一件事可以做三次,并且最多做到三次的观念与习惯,乃是中国小说“三复情节”的生活渊源。
  “三复情节”合乎美的比例和尺度。亚里士多德《诗学》认为:“戏剧的情节也应有一定的长度,最好是可以让记忆力把它作为整体来掌握。”显然,与定数“三”的绝对量度相联系,“三复情节”最合乎审美在“体积大小和秩序”上的要求。它既不太大,又不太小,对于读者来说,正是有一定长度,又便于“让记忆力把它作为整体来掌握”的那种美感形式。《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三气周瑜”,比“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九伐中原”更脍炙人口的事实,正可以证明“三复情节”形式美的这种优越性。
  其次,“三复情节”合乎寓变化于整齐、统杂多于单一的美学理想。“三复情节”写一件事重复做三次而成功,故事主要在两个人物(或方面)之间展开,有头、有身、有尾,相对独立,具有单纯和整一的特点;而在高明的作家笔下,情节内部每一重复的内容都有变化深入,使一个可能很简单的情节得以宽展、延长而局面不可预拟,如金圣叹评《水浒传》曰:“三打祝家,变出三样奇格,知其才大如海。”
  一般情况下,“三复情节”的发展表现为进展→阻塞→进展→阻塞→进展→完成的三段式形态。这种螺旋上升的三段完成模式,强化了矛盾双方的对立,合比例而又有节奏地把故事推向高潮。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这种处理情节的手法推迟了高潮的到来,使读者期待的心弦绷到最紧,而又未至于滥用读者的耐心,在读者急不可待的顶点,恰到好处地呈现结局,这正如筑堤遏流,筑到可以承受的极限突然放开,才能造成水流宣泄的最壮观场面。
  (摘编自杜贵晨《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流变及其美学特点》,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古典小说“以三为法”的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体现了审美简化的原理。小说家运用“三”这个有意味的数字,把复杂的千头万绪的社会现象归结到一种有规律的简明的艺术形式当中。诸葛亮长期隐居隆中,不攀豪强。一旦出山,便与刘备纵谈天下大势,指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复情节”合乎周秦以来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法则,也合乎普遍的美学原理,在后世各种小说中一直被普遍应用。
  B. “礼以三为成”就是一件事情可以重复做到三次,但是不能超过三次,这在主观上就成了“事不过三”。
  C. 中国古代小说情节也有重复三次以上的,但这种情节设计在形式美上不如“三复情节”优越,因而不能取得成功。
  D. 《红楼梦》中秦可卿、贾敬和贾母三人丧事的情节设计,体现了审美简化的原理,在层次演进中表现贾府衰败的进程。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复情节”这一情节模式,从形式上看来是三次重复,但是在其情节内部则有着变化深入或者层进。
  B. “三”,可以表示基数“三”,如《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也可以表示“多”,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C.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有效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D. 杜贵晨在别的文章中说“三复情节”表现为“起一中一结”的形态,这与材料一的说法有一致之处。
  3. 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三复情节”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B. 《西游记》: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C. 《三国演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D. 《三国演义》: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请根据两则材料,结合《三国演义》中故事的走向,简析“三顾茅庐”这个“三复情节”的作用。
  【答案】1. D2. B
  3. B4. ①材料一整体采用层进式结构。
  ②文章首先提出论题,简述三复情节的特点。
  ③接着概述由元明到清末三复情节的运用情况,然后指出其生活渊源。
  ④最后从三个方面分析其美学特征。
  5. ①“三顾茅庐”通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节,展现了刘备的诚意和诸葛亮的才智,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②这一情节不仅增强了小说的结构,还深化了人物形象,体现了“三复情节”在叙事上的美学价值。
  ③“三顾茅庐”通过三次重复,强化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故事情节奠定了基础。
  【解析】
  【导语】本文探讨了中国古代小说中“三复情节” 广泛应用及其美学意义。材料一强调其形式美和叙事节奏的调节作用,材料二则突出其在结构叙事中的层次演进美。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三复情节”在小说创作中的独特价值,既增强了情节的戏剧性,又深化了主题表达,展现了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深厚底蕴。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在后世各种小说中一直被普遍应用”错。材料一是说“由元明至清末,无论长篇短篇、世情、神魔、英雄传奇、侠义公案等各体各类,中国通俗小说对‘三复情节’模式的运用普遍深入而且持久”,选项扩大范围。
  B.“在主观上”错,根据材料一第三段“所以‘筮不过三’‘礼以三为成’实行的结果就是‘事不过三’”,应为“在客观上”。
  C.“因而不能取得成功”错。材料一说“‘三复情节’合乎美的比例和尺度”,并没有说重复三次以上的,就不能取得成功。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推断的能力。
  B.错误,《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是“多”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踪在1947
  胡炎
  ①1947年一个阒寂的秋夜,大耳朵独自踩着霜白的月光向村外走去。在村头的老槐树下,他回过头望了望家的方向。
  ②望不到家,那三间瓦房同所有的村舍都淹没在了诡谲的月光里。不远处一只疤瘌狗用特有的破锣音梦呓似的叫了两声,丝毫没有惊扰每一扇窗里酣沉的呼吸。大耳朵激灵了一下,便接着向前走去,越过田垄,穿过丛密的小树林,爬上了斗折蛇行的山道。月光冰凉,照着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