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900字。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编者:临沂四中 颜廷秀 电话:3062344)
【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学生学习方式要改变,教师角色要转换。学习此课时,学生可以依案自学,充分暴露他们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合作探究,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经典的演说词,也是一篇传统篇目。
马克思的一生建树颇多,而恩格斯则抓住了他最主要的贡献:一是对历史科学的贡献,二是他毕生参加的社会活动实践,同时也展示了马克思非凡的人格魅力。马克思对科学、对革命的热爱,有了明确的目标就坚忍不拔,对反对派的态度,都可以让学生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
【教学建议】
1、老篇目,新教法。语文这门课的特点就是常教常新。可以从课后“马克思的择业”入手。他年轻时就立下高远的目标,并且坚忍不拔,取得了哪些成就?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2、可以从“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入手。为什么称其“伟大” 、“思想家”有哪些思想贡献?这在他身上是最重要的吗?
3、常规教法:理思路——品感情
【备课资料】
马克思简介
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律师,对马克思少年时代的思想成长起过良好的影响。母亲罕丽达·普勒斯堡是个贤慧的妇女,主要操持家务。
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1830年,他进入特利尔中学,1835年9月毕业。中学时代,他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已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中学毕业时他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1835年10月,他进波恩大学攻读法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在大学,他除研究法学外,还研究历史、哲学和艺术理论。1837年起,马克思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1841年,他结束大学生活,获哲学博土学位。
马克思在完成博土论文后,本想在波恩大学讲授哲学,但因普鲁士政府加紧对进步知以界的迫害,不得不放弃这个打算。于是他转向政治,开始从事反对封建专制和争取民主的斗争。1842年初,他写了第—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土的书报检查令》,通过对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揭露整个普鲁土国家制度的反动本质。同年5月,他开始为自由主义反对派创办的《莱茵报》撰稿,10月担任了该报的主编。在马克思的影响下,这份报纸越来越鲜明地倾向于革命民主主义。1843年4月1日《莱茵报》被反动当局查封。
1843年5月,他来到莱茵省的一个小镇克罗茨纳赫。在这里,他与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从此,她成了马克思的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亲密伴侣和战友。
1843年秋,马克思迁居巴黎,筹备出版《德法年鉴》杂志。在富有革命传统的法国,他积极参加法国工人的集会,了解法国工人阶级的斗争状况,同法国工人运动的领袖和正义者同盟的领导成员建立了密切联系,还结识了流亡在法国的各国革命家。巴黎的斗争生活促进了他向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
在巴黎期间,马克思进行了紧张的理论研究工作。他埋头钻研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特别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圣西门、博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空想共产主义者的思想。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来到巴黎,拜访了马克思。这是一次历史性会见。从此他们开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合作。
1845年1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2月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