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备课资料:我所认识的食指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沪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一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10/15 15:53:1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400字。
相信未来》备课资料:我所认识的食指
 □刘虹 
青春俊逸的诗人住进精神病院 
1976年10月底,刚刚粉碎“四人帮”,一个风云际会、万象更新的年头,我迢迢八千里路,从父母“文革”发配之地新疆回到北京,与初恋男友会面。一天,我的诗人男友神秘地告诉我,今天我们要去见一个“特殊”的诗人。 
下午两点多,我们来到一个文学编辑部,只见一对青年男女已经等在里面。男的穿一身旧军装,朴素中透着俊雅的书生气,一见面,就滔滔不绝地给我们大声背诵自己的诗歌。大约3个多小时的聚会,主要是听他背和说,大家都被他的激情和记忆力镇住了。他正是在知青中有着广泛影响的诗人郭路生(食指是他后来取的笔名)。他与那个时代潮流不合拍、充满思想探索的《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作品,在“文革”期间的地下文学圈和全国知青中早就传诵甚广,小小年纪的他为此多次遭到审查和打击。至于被评论界公认为中国先锋诗歌“第一人”,那都还是后话。 
与激情澎湃的郭路生形成反差的是,那位20多岁的女子,面对墙角安静地坐着,始终一言不发。她那洋娃娃一般罕见的美貌,使我不时地偷偷看她。她就是李立三的小女儿李雅兰,“文革”初期十多岁便随母亲(苏联人)和姐姐被投入监狱,因长期住单间牢房造成“失语”,路生称呼她的小名“阿俩”,当时二人新婚不久。已断断续续患了4年精神分裂症的路生,和尚未落实政策的妻子一家,生活十分清苦…… 
光阴一晃20年。1996年,我已在深圳做了多年娱记,一次采访,偶然看到一本《街道》杂志,竟翻到了关于“食指”的报道,所配的几幅他在京郊福利院(精神病院)的生活照,像锥子一样直刺我的眼睛!昔日慷慨激昂、青春俊逸的诗人,在照片里穿着白底蓝条的病号服,已成瘦骨嶙峋、满脸沧桑的小老头。报道讲述了他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病情加重、到1989年母亲去世后因无人照料而被送进北京一家福利院后的悲凉生活。其中一个细节令我至今难忘:为了争取到一点点独处的空间,每天有一小会儿躲开其他病人的喧闹读书写作,他主动担任义务洗碗工,以此换取每晚在无人的餐厅待几个小时。报道中摘发了几首他在精神病院创作的诗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首白描式自我写照的《在精神病院》,以及早几年写的《疯狗》,读来真是令人心酸。 
2001年底,我在一次诗歌活动中遇到“白洋淀诗群”出身的诗人林莽,喜出望外地得到了他赠送的新书《诗探索金库•食指卷》。我当晚熬夜通读,可谓心潮难平,禁不住流着热泪写下了《夜读郭路生》。 
重逢:再听诗人激情澎湃的朗诵 
2003年3月初的一个周末,我借到广州肿瘤医院复查“疑似乳腺癌”的机会,申请参加当晚在广州举行的“珠江之夜”诗歌朗诵会———因为郭路生要来参会!出了医院,我匆匆赶到他下榻的宾馆住下。但没想到,为保证路生的病体能坚持晚上的朗诵,陪同他的爱人翟寒乐女士谢绝了一切人的来访,包括蜂拥而至的中外媒体。到了会场,发现我与路生的座位相距较远,我只能过去匆匆打个招呼。 
这次重逢,出乎我意料———路生胖了不少,加上穿戴整洁,人显得挺精神的。路生是这次大型诗歌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明星”,采访和求见的各路人马最多,安排出场最隆重,获得的掌声也最多。路生朗诵的第一首诗就是闻名遐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