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00字。
浅谈赏析短文写作的突破口
——2006年现代文命题趋向与赏析短文的联系
衡阳市26中 张琴
自2005年高考,湖南省自主命题中启用了赏析短文的出题形式,受到专家及考生的一度好评。今年高考依然沿袭了这一命题方式。对于赏析短文的写作,教师和广大考生都在摸索其写作的突破口。在此,我从2006年现代文命题趋向与赏析短文的联系来谈谈。
让我们先来透视考纲:《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很多考生写作时脱离文本,思路不畅,甚至面对长篇的文字不知从何处下笔。我个人以为,这与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泛语文教学”有关。
目前,一部分中学的现代文教学往往脱离具体文本而随心所欲,阅读的一些基本环节,如正音、正字等汉语知识的积累和必要的行文线索的分析、文意层次的划分及层次大意的概括等,往往被视为老套而遭忽视。教师的“不作为”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文本的误读甚至错读。其实这些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上还是有可取之处,如果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凌虚蹈空,一切“自主性阅读”“探究性学习”也就失去了基础。所以,今年的现代文阅读特意设置四个题目,解题;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正确理解重点语段;解释具体语境中的词义。目的就在于强调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应回到文本本身,应重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在理解文本文意的基础上,应多体味文本语言,并在具体实在的文本中去与作者对话、交流。至于“自主性阅读”“探究性学习”的考核也就放到了第六大题文章赏析中。因此,没有之前对文本理解的基本环节,赏析短文的写作就会思路不畅,挖掘不深,甚至脱离文本。2006年湖南省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趋向就是让语文教学重回阅读的基本环节,并为赏析短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出题,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类似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并找到作答的关键语句。下面让我以湖南省2006年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在山阴道上》一文具体谈谈:
文后阅读题第17题是: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止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部分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题是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即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而文后赏析题为: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如果学生能做好17题,将会对他们的赏析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抓住文中的关键句,那么赏析短文将水到渠成。
写作提示:
[行文思路] 全文结构,按照游程路线设置,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出发途中,先写作者从杭州西子湖畔乘车前往绍兴的途中见闻;第二部分参观故里起自“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止于“我们还要见面”,着重写作者参观拜谒了鲁迅故居和幼年读书的三味书屋;第三部分归程,最后写车经山阴道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