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400字。
天津实验中学 晴儿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号考亭、紫阳,徽州婺原(今属江西)人,侨居建阳(今属福建)。程颢和程颐的四传弟子。绍兴进士,历官转运副使、秘阁修撰、宝文阁侍制等职。主张抗金。是宋以后儒家理学大师。虽重道轻文,但并不根本排斥文学。他只认为首先要明义理,义理明,文章自然作得出色。他是颇有文学修养的学者,评论古文作家利病亦颇中肯,诗文也有一定成就。
朱熹博览群书,积学渊博,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研究,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为南宋“闽学”领袖。哲学上发展了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理学之集大成者。世称“程朱学派”。他以儒学为主,兼融佛、老等各家学说,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认为“理”是宇宙的根本,“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地万物,三纲五常“皆此理之流行”。即承认“理”、“气”相依不能相离,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后生是气”,“理”为“生物之本”。以理气之“理”为各种事物的“理”或“万里”,“太极”之“理”为“总天地万物之理”,前者来源于后者,所以“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万理一源”的“天理”即是自然界也是社会人伦关系的普遍法则。肯定事物对立的普通性,“一母生二,自然之理也”,“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用于论证“君臣父子,定位不移”的封建等级制度合于“天理”,永恒不变。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通过“居敬”、“穷理”的修养功夫,放弃“私欲”服从“天理”。
朱熹从事教育五十余年,是封建时代的教育家。他的学风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注重启发式教育,强调“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学习必须提出疑问,从“未知有疑”到“节节有疑”,直到“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朱熹所倡导之“理学”在元、明、清三朝700多年中,被奉为儒学正宗,世称朱子,亦称朱文公。他所倡导之“理学”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朱子学”在日本德川时代也很流行。
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朱子大全》等。
关干道德修养的主张
1、立志
朱熹认为学者首先要立志,树立明确高尚的志向。他说:"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日: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既知这道理,办得坚固心,一味向前,何思不进。只思立志不坚,只听人言语,看人文字,终是无得于已"。又说:"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而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
所谓立志,即是树立要做尧舜或圣贤的目标。"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但一般自暴自弃的人,多半不能树立做圣贤的明确高尚的目的。他说:"今之学者大概有二病:一以为古圣贤亦只此是了,故不肯做功夫;一则自谓做圣贤不得,不肯做功夫"。自暴的人不屑做圣贤,自弃的人不敢做圣贤,这两种人都不能立志,所以都不肯做佳养功夫。立志又要勇猛坚决,才会有进步。他说,"学者立志,须教勇猛,自当有进。。何谓勇猛坚决呢?就是如饥思食、渴思饮的态度。所以他又说,"立志要如饥渴立于饮食。才有悠悠便是志不立"。
朱熹认为立志要明确高尚、勇猛坚决,这样就有坚强的信心,何患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