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作文”教学在初一课堂中的尝试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集体作文”教学在初一课堂中的尝试<br>
<br>
<br>
作文难教,历来是语文教师教学的一块心病。而怕写作文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天敌。特别是初中一年级学生,由于刚刚完成由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角色转换,他们生活阅历普遍少,知识面较窄,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缺乏细致观察的耐性及深度,因此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较低,更为遗憾的是:许多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作文就被老师制定了一套套模式,而个性思维的发展受到了抑制,甚至许多教师要求学生在临考前背下若干篇范文,以便获得高分。这些都是导致了学生对作文失去兴趣。如何培养初一新生的写作能力,笔者认为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实施 “集体作文”方法,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br>
一、“集体作文”教学的改革前提 <br>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必须从研究学生作文的心态入手。学生写作文心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br>
(1)畏难偏科 。作文是一门技巧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成绩进步不象数学、英语明显,因而学生偏科思想严重,平时就忽视作文训练,知难而退。 <br>
(2)多次失败后自卑心理。作文评分长期在及格线上徘徊,导致学生心灰意冷而发展为自惭形秽,自暴自弃。 <br>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的畏惧心理。由于大多数初一新生知识面窄,涉猎范围狭小,所以每每在作文时深感肚子里没货,难以下笔。 <br>
(4)缺乏沟通、枯燥乏味的厌倦心理。小学时作文评改大多是老师独自完成,而学生也只仅仅关心自己的得分,缺乏学生之间的作文沟通,更谈不上参与作文批改。 <br>
(5)无可奈何的应付心理。本不喜欢作文,但语文考试又考作文,而且所占分数比例不小,不写作文不行。于是学生对作文训练及考试采取敷衍、马虎态度,完成了事。 <br>
以上列举的几种学生作文心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针对这些情况,对初一新生作文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