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50个字。
语文教学应凸现生活意识
戴宗
这几年中小学教育早就进入了新课程改革时代,但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仍然是课堂气氛呆板,学生调动不起来,学生的品格、个性、思维与审美严重缺失。教者对知识的意义或价值的理解太急功近利,为了应付学校的实绩考核,应付升学,出现了考什么教什么的现象,不能从长远去拓展学生的视野,只把知识当成获取利益的桥板。因而将知识与生活剥离,不能体现知识所展现的丰富的生活内涵,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课堂教学仍把语文知识当成单一的孤立的“工具”,生硬地机械地让学生去掌握,而无视知识在生活中所包含的极为丰富的人文性、情感性、趣味性,缺少启发学生发现知识热爱生活的热情。
二、人为地把语文知识与应试联系起来,缺乏对知识体系的系统的把握,孤立语文知识,不能融合贯通。不能拓展其内涵外延。仿佛教就是为了考,把丰富的语文知识进行反复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体现出救知欲望,把知识与生活隔离开来,追求标准答案。
以上这些情况在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敢说普遍存在,至少说很有一定的代表性。一次在全校性语文公开课上,听了一位优秀的老师上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课时,这位老师在课上为了体现课改精神,也想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学习原则,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其中有同桌讨论,有4人小组讨论,在讨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我对三味书屋有什么看法”时,不少同学经过同桌或小组讨论,进行了交流,有的说:“百草园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而三味书屋生活单调,还要背书,背不起来还要挨戒尺。”有的说:“三味书屋的老师教育的方法太古板,不能让我们快活。”也有的说:“儿童的天性就是爱自然,爱玩,枯燥的《诗经》文字不如捉苍蝇喂蚂蚁,捉蝉脱有趣。”但是教者不满意学生的回答,拼命要大家再动脑筋,最后老师在无奈的情况下,用屏幕打出标准答案并说,要记住这是作者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束得儿童的身心。课后这位老师还抱怨学生课上不配合,不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