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390字。
“留下”话题档次作文讲评
广东信宜中学 谢 霓
一、话题材料
一个深圳中学生代表团访问日本,在一片已收成的果园里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每棵树上都还有一些成熟的果实没有采摘。同学们纷纷询问缘由,果园的主人回答说:“那是留下来给鸟儿们吃的。”大家一时无语,陷入了沉思。
造物主的赠予,我们不能尽数带走,还得留下什么,人类为自然留下什么,历史为今天留下什么,岁月为人生留下什么……常言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其实,无论自然、社会,还是家庭、个人,每天都在为自己、为他人留下什么。
请以“留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二、话题构思导引:
这是一道极富深意的话题,今年出现在深圳中考试卷上时,叫好颇多。
人活在世上到底为什么?我们每前进一步,都给这个生活的环境留下什么?这其实又是一道引发同学们对人生价值、生活态度、世界观进行一次深度思考的话题。话题材料的例子现实意义很强,很能发人深省。材料提示语中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等都是一些明示话题深意的话。很具助燃效果。
由于话题宽泛,所以角度仍是应对该话题的重要策略。这个话题的背景与2003年的“非典”有关,敏感的同学,可以想到抗“非典”的医务工作者们,想到他们在这场斗争中给世人“留下”了什么。还可以想到“非典”发生的背后,是什么导致了“非典”,那么可以由此联想到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动物生命价值的漠视,所以可以从“我们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取角。
当然,我们还可以就地取材,想到学校生活给自己留下了什么等等。以上只是略举。这对我们是一个启发,作文要有敏感性。
三、话题实战拟题
记叙文:《留下绿色》、《木樨留香》、《榕树荫里留下了我的童年》、《留下一个梦》
议论文:《我们给生活留下什么?》、《留与不留》、《别留悔》、《留德》
随笔文:《生活就是一个留字》、《留下快乐》、《留下与留住》
四、作文信息反馈
没有同学想像的好,也没老师想像的差。主要表现:
1、 基本能运用课文第四单元的历史人物作事实论据。
2、 基本能言之有物。
3、 基本能掌握议论文“三段论”的写作架构。
4、 不足:
① 面对“概念型话题”,未能从小角度切入,以小见大。相当部分文章仍然以大对大,以空对空。(对策:缩小概念外延,丰富内涵。)
② “一句话事例”论据技巧相当欠缺,往往以叙代议。(对策:语段压缩,训练概括能力;改造事例,夹叙夹议。)
③ 议论分析不深入、到位。(对策:辩证看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分论点式构架文章主体。)
④ 错别字多,卷面书写差。(对策:勤翻字典,因义定字,善积累;端正字体,不潦草,多临摹字帖;不重笔,少涂改。)
五、考场传真
一号文 浅谈“留下”
文/叶露 (谢霓点评)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记得不牢固,应该是“天空没有留下鸟儿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名言警句的巧妙引用,既增加了文章的文学底蕴,又切中话题,打开了思维,开篇就神采飞扬,让人刮目相看)
这是诗人的淡然。悠悠云影,皑皑苍穹,纵是无痕,曾经经历,也亦足以(改为“亦已足矣”)。(四字句铺陈,昭示文章张力,为下文司马迁的引入荡开了文章的胸怀,足见作者良好的文学素养)
然而在司马迁看来却不是这样。“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数,唯倜傥与非常之人称焉”。在经受了极刑以后,内心的痛苦非常人所能想象,面对众人的耻笑,司马迁何尝不想一死了之?这或许能赢来众人一时的赞赏——死节之士,壮哉!(这一假设来得精妙!“留下”水到渠成)但是在历史纷呈的画卷里,这只是一段小插曲,千百年后,谁还记得这样一个烈士?(笔锋陡转,司马一出,话题豁然开朗,如滔滔大江,峰回斗折,奔涌而来)
审视历史的潮水,浩浩汤汤,翻卷过盛世的繁华,漫流过废墟的悲凉。喧嚣的已然沉寂,唯有高尚的精神与不朽的著作仍然矗立高山。(语言精到厚重,观点鲜明)
司马迁“与时俯仰”,隐忍苟活于世。他不希望自己的生命还没来得及绽放,就过早地凋谢,而使文采不能流传于世。他不甘心自己成为历史中的匆匆过客,瞬息便隐没于人群之中,再也无迹可寻。
他活下来了,不是因为懦弱,而是为了心中不灭的信念——使文采流传于世。“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