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940字。
老子谈饮食之道
老子饮食的智慧同样体现在他的《道德经》一书中,在《道德经》第十二章,老子说:为腹不为目。简单地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贪求声色的悦目,只要填饱自己的肚子。但是就是在这看似简洁明快的文字背后,却隐含了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历史故事,老子因此才提出他的饮食之道:为腹不为目。
用历史凝聚的饮食之道,在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经》中,还不止一处,身为国家收藏图书的官吏,老子阅读了大量的典籍,在浏览历史中,老子提出他饮食之道的又一点,五味令人口爽。就在中国的历史上,又有一个因为饮食的错乱,而酿成了苦果的例子,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历史转化为智慧,智慧作用于生活,老子在历史中总结前人,警示后人。在《道德经》第63章中,老子提出他饮食之道的“味无味”,谁能在鱼虾肉蟹,山珍海味中品出它的无味?谁又能在粗茶淡饭、苦瓜咸菜中品出它的有味来呢?历史上又有哪位人物真正做到了“味无味”呢?
在无味中体味它的有味,在有味中体味它的无味,老子辩证的理论在《道德经》第67章中又更加深化,他又提出“甘其食”饮食之道,“甘其食”又包含着什么样人生智慧?谁又是历史上“甘其食”的典范?敬请关注《百家讲坛》,您将在那里找到答案。
(全文)
现代人对健康是越来越重视了,所以我们有一个新的理念,叫健康是金。人活在世上,最后体会出来的最大的财富就是健康,所以健康是人生中间最重要的财富,也是成色最好的、最闪光的黄金。那么,我们想一想,人要健康,除了心态以外还有一个就是饮食问题。老子活了160多岁,有的说,老子活了200多岁,他必定有他大的智慧,他的健康智慧肯定是很杰出,包括他的饮食智慧。
今天我们先讲第一点,老子的饮食之道,为腹不为目。老子这个哲学家,中国的智慧之父,对于饮食他是琢磨得透而透、深而深。他对日常的饮食琢磨得很透很细。今天我们说明饮食之道,饮食之道,这有一个问题啊,为什么中国的这么多的文字,要拿出两个字来,一个是饮,一个是食,把它拼起来是饮食。表面上看很容易,其实这里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因。同志们看,一个是饮,一个是食,拼起来就叫做饮食。所以中国古代人这个饮食缺一不可,是由两个元素构成。同志们如果想了,每天早晨大家要上班,匆匆忙忙,来不及吃了,一个手拿个面包,或者拿一个大饼,啃着就上班,按照古人的观点来说,你不是一顿正儿八经的一餐饭。因为你缺少一个东西,饮没有,你只有食,不是饮。如果你一面啃着一个面包,一面喝一个矿泉水,对了,饮食。不要小看这两个字,就是告诉你,中国古代饮食的一个结构,由两个元素组成,这两个元素当中,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结构,里边的道道太深太深了。老子就观察这些,普通的日常的东西,上升为他的饮食之道,上升为他的高级智慧,哲学思维。那么他的智慧从哪里来的?一个是从他现实的生活当中来的,比如烹煎一条鱼,还有一个智慧是从历史当中来的。人没有历史不会深刻,人不知道古代不会深刻,所以我们也讲,老子前面饮食的历史是促成他这种智慧的升华。
我们看看夏代的王是怎么吃的,夏王朝的最后一个亡国之君叫夏桀。大家知道,这个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