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040个字。
在课改中成长
重庆市江北中学校 冉斌
2001年9月,北碚区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我校成为首批课改实验校,我和我的同事们也就幸运的搭上了课程改革的第一班车。带着几分欣喜,揣着几分忐忑,开始了课改实验工作。短短几年,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从教育理念到教学行为,甚至于我们的职业生活方式都有太多的改变。
一、培训与学习中转变教育理念,提升理论素养
新课程的实施,理论必须先行,从教育部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明确指出:“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因此,本次课改走过的是一条培训、学习、教学、实践即理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道路,我参加了有全国课改专家傅道春教授等主讲的通识性培训,有幸到北京参加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的国家一级学科培训,在课改实验的过程中,我还不断的得到洗脑、充电、加油,几年来,我参加市、区、校级各种培训、学习近百次,其中,2002年9月到2003年12月期间参加重庆市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更使自己对课改理论有了较为系统的把握。正是这样一次次的培训学习,专家引领,逐渐动摇了为人师十几年来头脑中已根深蒂固的的传统观念,逐步转变了教师角色。过去,我们把教育就看做是知识的传授,并以此作为教育的惟一的、最高的目的。作为教师,我们恨不得把所有学科的所有知识都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作为学生,恨不得把这所有学科的所有知识滴水不漏地贮存在脑海中。至于这些知识跟学生的经验有没有关系,他通过学习是否探索能力得到提高,我们是不管的。而这些培训使我们从理性上开始认识到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学生可以,而且应该有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也可以和教师讨论和争辩。换句话说,除去知识以外,还有更崇高的目标值得他们去追求,譬如说如何去获取未知,如何去开启心智,如何去创造新思想,等等。教育不应只是往铅桶里注水的过程,而应是不断向外流淌创造之泉的过程。如果让对知识的追求淹没了对探索的渴望,这样的教育恐怕不能算是有智慧的教育。在学习中,我曾经看到著名作家王小波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刻画:“假如孔子或者孟子死而复生,看到后世的儒生总在重复他们说过的只言片语,一定会感到诧异。”真是人木三分,难道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不加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