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新课改的难题与对策
作者:佚名 时间:2006/12/26 21:33:3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95
一、农村初中新课改面临的难题
(一)观念转变慢
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改革的障碍都是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目前农村中学的部分老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十分严重,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习惯于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新的教育理念没有树立起来。备课、上课,对原有的模式轻车熟路,得心应手,不想也不愿去改变,形成了一种难以扭转的惯性。有的老师甚至对课改能否持久产生了疑问。严重制约了课改的开展。
(二)提高教师素质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课改的成败。而现在农村中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离新课改的要求还有差距。在农村中学一些优秀老师留不住,都跑到一些好的学校或被一些好的学校挖走。一些新毕业的优秀师范生又不愿分配到农村。不少老师不能安心从事教育工作,对教学业务不加钻研,对新课改漠不关心。相当一部分教师到现在还不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同时农村中学的教师接受培训时间短、不深入,对新课程、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理解不够,吃得不透,自身素质没有达到课改要求,再者,教师现有的专业结构与课改要求的教师素质结构矛盾,突出有些新课程门类(如信息技术、音乐、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专业教师。另外,教师到外面进修和学习观摩的机会也很少,这样,农村中学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农村中学课改的进程。
(三)课堂教学改革难
在当前,一提起新课改,农村中学的老师都能说上几句行话,如“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但是这些新课改理念一旦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只是摆摆架子,走过场而已。注重形式而没有实际内容;个别老师没有真正把握课改的实质,对一些课改理念只是简单的套用。如有的老师上课时学生座位由“排排座”变为“方阵座”就以为变成了自主讨论学习;有的老师整堂课师生一问一答就以为叫做师生互动;有的教师认为把过去“你坐下”改为“你很棒”就以为是尊重学生人格。有的老师课堂活动热热闹闹,而提问回答却静悄悄,华而不实。有的教师干脆照搬过去的那一套。对此有人形容为“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老酒”、“涛声依旧”。如果课堂教学没有实质改变,那么实施新课改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
(四)教学条件改善难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一项教学活动的正常有效开展都需要一定的教学设备、教学手段来实现。然而农村中学现有的教学设备十分落后,许多学校没有实验室、没有药品、没有器材;更谈不上演示实验了。图书室藏书少得可怜,而且大多都已过时,教学资料严重匮乏;没有前卫的现代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多数学校的电脑配置不足,信息技术课只讲理论,很少上机操作的机会。教室仍然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这样,教育资金的不足、教育资源的匮乏、教学设备的落后已经严重影响农村中学新课改的深入推行。
(五)科学的评价机制建立难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推动新课改深入开展的动力。目前我们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依然是注重高考、中考的成绩,因而导致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也是根据成绩来衡量,这样不可避免教师为了确保成绩上得去,不得不搞题海战术、抓死记硬背、不得不重搞应试教育的那一套。所以,对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成果应科学的、客观的评定,否则,新课改就难以深入持久的开展。
(六)亟须在农村小学中年段全面开设英语课程,才能与初中七年级衔接。避免英语容量大,教学时数不够,学生接受不了。
二、农村中学新课改路在何方
新课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大势所趋,它不会因为个别学校、个别人存在的困难而停止,观望、等待、埋怨都是错误的。我们只有认清形势,积极面对,找出应对措施,才不会被新课改的浪潮所淘汰。
(一)立足现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虽然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存在着一定困难,但是人的因素才是最根本的因素,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现有的条件下,深入领会课改的精神,找准优势,扬长避短,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灵活运用,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同样也能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如果坐等万事俱备再课改,我想就会丧失改革大好时机。
(二)大力加强自学自研
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机制,形成一种制度,有指导、有检查、有落实,通过自学自研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原有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教学要求,要求教师通过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贯彻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教学新理念,这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加大投入,强弱携手,协调城乡发展
教育摊子大,投入资金少,这是不可否认的现实大难题,但我们也要看到城乡教育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差距,因此,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鼓励城市优势学校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强弱携手,最终达到城乡共同发展,这已是刻不容缓的事实,也是我们践行“三个代表”的重大举措。
(四)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建立有利教师、学生、学校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同时要注意运用各种宣传手段,特别是新闻媒体的作用,引导公众关心和支持新课改、积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参与和配合,为新课改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总之,新课改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既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又要明确改革进程中难免有曲折受挫的时候。我们相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农村中学的课改一定会更深入、更成功。正如一位专家所说“路已经找到,就不怕它遥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