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中如何把握作者的观点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1/8 15:53:46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480字。
古诗鉴赏中如何把握作者的观点
(一)背景分析法 
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写照,一首诗的诞生总是与诗人所处的特定背景和诗人对历史现象的体察、感悟密切相关,我们分析作者诗中表达出来的观点或态度,应尽可能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结合诗歌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解读。如,要理解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一诗的思想感情及作者的态度,就必须结合唐末社会动荡、民生凋敝这种境况来分析。全诗这样写道:“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诗歌开篇就描写了封建社会农村中出现的一种典型怪事,“寅吃卯粮”——“卖青”(即把尚未产出的农产品低价抵押),“挖肉补疮”,这是何等惨痛的社会现象!触目惊心的描写揭示了农民忍饥挨饿,无以生存的艰辛苦况。结尾两句又用“绮罗筵”和“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尖锐的两极分化,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鉴赏这首诗时,我们若能根据题意,从把握背景信息入手,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就能比较正确地把握作者的态度与思想感情了:对农民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对现实的不满。 
(二)情感领悟法 
诗歌是一种凝结心灵情感的艺术,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清闲恬淡,但不管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对历史的态度与观点,读诗时要把握诗情,直逼心灵,才能正确领悟作者的态度观点。如咏史怀古计,从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来说,大致有两种:一是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表达诗人或肯定或否定,或褒或贬的感情态度。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刎乌江而惋惜痛心,“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了陷身逆境百折不挠,东山再起的生活态度;而王安石却认为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杀伐争夺,劳民伤财,不得人心,江东子弟断不相从,此种理解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对历史的冷静思考。二是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借古讽今,咏史抒怀。对待这样的诗作我们就应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相对应的角度去分析作者的生活态度。如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的情感态度就比较复杂。全词这样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