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90个字。 参加“重庆市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研讨会”而准备的一堂示范课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重庆一中 皮坤龙
(说明:本课是为参加“重庆市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研讨会”而准备的一堂示范课,因而在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方面略不同于普通教学)
一、教学目标
1.体现高初中文言文教学在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的衔接。
2.疏通疑难字词,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人物对话丰富的潜台词。
3.鉴赏唐雎的人物形象,感悟唐雎的人格精神魅力。
4.了解我国古代纵横家的影响及在文化血脉中的传承。
二、教学重难点
1.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基础知识方面体现高初中古文教学的衔接。
2.鉴赏唐雎的人物形象,并追溯其文化根源——纵横家,简单了解纵横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三、导入新课
当我们把时光悄悄回溯到两千多年前那个乱声四作、战火连天、满是刀光剑影的年代,一群身影清晰地呈现在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如同土丘仰望高山,如雷贯耳的名字让后人嗟叹不已,遂成为文人心中的梦,成了绝唱。当后世的读书人学而不能用,用而不能显达的时候,千古的惆怅,一气相通时,这些伟大的名字再次重现。
四、教学新课
1.展示材料:(1)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战国策·秦策一》
(2)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代、厉之属,生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刘向《战国策·序》
(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
提问:什么人具有这么大的魅力?同学们小学学过“晏子使楚”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来接触一个和晏子类似的人物。(展示“使臣和说客”)
2.教师背诵课文,提醒:在我背诵的过程中注意句读读音。
3.学生5分钟自由诵读,提醒:结合下面注释诵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诵读期间询问几个学生,了结相应情况)
补充: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相信今后同学们高中学习阶段老师一样会强调古文的诵读。
4.释难答疑,疏通字词。结合了解的情况,可以抛砖引玉,也可提问:文章中哪些词一词多义?(使、徒、于、以……)哪些词古今异义?(虽然、易……)哪些是通假字?(错、仓)哪些是词类活用?(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欤?)